长城原创 >

青春之花在西部绽放|①庞胜利的“万里家书”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晓明 
2020-07-25 22:07: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报道

  20年前,庞胜利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签订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工作的就业协议书。与之相伴的是,他与父亲20年来的数百封“万里家书”。

  庞胜利大学期间,国家正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让庞胜利心潮澎湃,辗转难眠。他经常跟舍友聊到西部支教的话题,“假如有西部招聘的平台,自己就能顺利地去西部,假如没有人来招,我就想自己背上行李去西部找工作。我要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教育局到保定招聘教师,竟有数百名学生踊跃报名。 视频截图

  当2000年毕业时,庞胜利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庞胜利的父亲在老家河北省涞源县给他联系好了工作;另一方面,去西部可以实现自己服务边疆的梦想。庞胜利在家中排行老五,从小体弱多病,父亲为了把他养育大,吃了很多苦。他也想到,一旦自己去了西部,就无法在父亲身边尽孝。

  看着儿子对西部充满向往,父亲虽然不舍,但还是坚定地支持他去新疆工作。

  河北涞源县到新疆且末县距离5000多公里,真正称得上是“万里之遥”。坐火车,倒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庞胜利经历5天4夜的辗转奔波,才终于到达目的地。

  “泥土的地面,脱落的墙皮,满是沙子的操场,让人印象深刻。”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末县,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风沙天气多达200多天。

  满目黄沙,满目荒凉。且末县艰苦的生活条件超出预想,但更让他感到难捱的是心理上的孤独。“尤其到了晚上,整个校园空空的,只剩下这些外地来的老师。”

富有激情,传播梦想,庞胜利把每一节课看成一次播种。保定学院/供图

  庞胜利也曾有过动摇,产生过回家的念头。“但只要看到那些走廊里背书的身影、请教问题时仰起的小脑袋,总能让我们找到更多留下的理由。”

  学校里住校生有晚自习,庞胜利就会走进孩子们的课堂。他进去后,孩子们都很兴奋,有好多次学生都问他“老师,你明天来吗?”“来呀!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可以辅导大家。”

  “在那段孤独的日子里,学生的学习以及校园生活伴随了我的成长。”庞胜利感慨地说。

2001年,父亲给庞胜利的家书。视频截图

  父亲的来信勉励,更加让庞胜利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当时没有手机,跟家人联系主要靠书信,一封信在路上要经过半月甚至20天的时间才能抵达。但是,庞胜利与父亲有个约定,就是每个月写一封家书。“每当在且末生活工作不顺心或者想家的时候,我就拿出父亲的家书看一看。”庞胜利说。

  “你在那里情况已知,望你不要想家,不要凄凉。那里有你同去的同学,你三人同吃同住同工作,多好。再者你们要多结交点朋友,慢慢生人都变成了熟人,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

  “你要努力工作,给祖国多培育人才,给建设新疆美好未来栽上万朵鲜花。”

  “你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要再提‘不孝’二字,教好书,育好人,就是最大的孝。”

  ……

  父亲在信中不断勉励儿子。在初到且末的岁月里,就是这样一封封手写家书,带着父亲的挂念和叮咛嘱咐,慰藉着庞胜利的思乡情,坚定了他留在新疆的心。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写家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家书正以电话、短信、微信等另一种形式继续联结着庞胜利与父亲。

侯朝茹、庞胜利与学生阿斯古丽及其家人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浓浓情谊。左一庞胜利,左三侯朝茹。保定学院/供图

  保定学院首批支教且末县的学生里的侯朝茹,与庞胜利拥有同样支教西部的赤子情怀。侯朝茹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每一个从我们手中送出沙漠的孩子,都是明天的希望。”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庞胜利和侯朝茹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

  庞胜利在新疆且末县支教迄今为止已有20年。20年前意气风发的大男孩,如今已是一位15岁孩子的父亲,他的根已经深扎在且末县。

  与普通的志愿者、援疆人员不同的是,包含庞胜利在内的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人中,除1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这些老师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去了一种精神,一种感召,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扎根边疆、服务基层,我们无怨无悔,我们愿意做一棵棵红柳,扎根西部、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平实做人,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庞胜利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保定学院石后的草坪内,庞胜利几年前从新疆且末县寄来的一棵红柳正在茁壮成长,傲然挺立。 

关键词:家书,西部,支教责任编辑:张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