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李梦颖 王艺薇)南城司中心小学地处保定市易县西部深山区,距离易县县城将近80公里,学校紧邻拒马河,河水奔流而过,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遍布河床,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于金燕的到来。
2009年,23岁的于金燕大学毕业后成为河北省首批特岗教师,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山,在南城司中心小学当起了一名美术教师,也正是她的到来让学校的美术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传统的美术课就是把画画在纸上,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各个物体的形状仿佛早已固化。怎样将乡土特色融入课堂教材?比如,在鹅卵石上作画?这个一瞬间萌生的念头,让于金燕跃跃欲试。
说做就做,经过前期的探索,于金燕的鹅卵石绘画课堂正式开课啦!至今,她仍然忘不了带着学生去河边捡石头的情景,孩子们玩着笑着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拒马河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鹅卵石。
“大家把自己喜欢的石头捡回去,我们今天在石头上画画!”于金燕带领同学们捡回自己喜欢的石头,清洗晾干,让孩子们根据鹅卵石的形状、色彩与纹理,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用画笔在鹅卵石上变出多彩的植物,变出可爱的动物,变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同学们对于这样特殊的美术课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于金燕带领学生绘制的鹅卵石画。
一块块平淡无奇的鹅卵石,经过一颗颗慧心构思,一双双小手勾勒,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这就叫做点石成花。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在于金燕眼中,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在用鹅卵石绘画时,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先根据石头原有的形状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把石头想象成汽车,想象成手机,想象成汉堡。接下来再把心中所想描绘在石头上,虽然绘画手法还不够熟练,画的也很稚拙,但是每幅作品都充满童真童趣,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南城司中心小学,全校一到六年级,12个班,400多个学生的美术课全部都是于金燕一个人带。苦吗?苦!但对她而言乐在其中。
捡石头,洗石头,绘石头,起形,绘图,上色,于金燕带领学生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绽放在了石头上。看,有的石头涂上蓝色的颜料,变成了海底世界里一条正在寻找猎物的鲨鱼,有的被描绘成了一辆正在前行的五彩斑斓的小汽车,在石头的底部正好绘上它的轮子,有的干脆就顺着石头的纹理变成了一颗大白菜……
于金燕的鹅卵石美术课堂。
学校的鹅卵展室一块块石头独立成景,连接成画,一幅幅稚嫩却真诚的作品,充满灵性与活力,仿佛在诉说着这帮师生的故事。
艺术的世界,攀登永无止境,于金燕当然不会只停留于这些,近几年,她又以鹅卵石为主体再加入多样材料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玻璃瓶、毛线、竹签、麻绳这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在于金燕手中皆有了利用价值。比如可以用玻璃瓶为载体作小树屋的主干,矿泉水瓶上部分剪下来作树顶,在把鹅卵石粘贴成树形,用麻绳在树干上粘贴成小秋千,这样一个立体的小树屋就制作完成了。
在制作过程中所有的材料都要动脑筋去想,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制作符合作品的特点,怎样用石头和其它材料结合才能把它表现的更加具体生动,这样的作品完成其实就是动手动脑的完美结合,这样就能更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鹅卵石拼接画。
一颗颗圆润饱满,米粒大小的小石子染成红褐色,用白乳胶粘在高粱杆的四周,一块块未经打磨的青色原石排列成农家院,纹理清晰凹凸不平的小石子则点缀成一串串玉米、花生,这样一幅秋季丰收图就做好了。小桥流水、太行金秋、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一幅幅作品展现出师生无限的想象力。
2016年河北省首届旅发大会在易县召开,她带领学生加班加点,创作鹅卵石贴画,为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南台农家院进行文化点缀,将学校的特色鹅卵石画展现给了全省人民。
“长路奉献给远方,星光奉献给长夜……”
在南城司中心小学,鹅卵石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幅用鹅卵石拼成的学校立体图和校风校训巨型展板陈列在学校中央。“方圆处世,刚直做人。”时刻提醒着同学们要像鹅卵石那样,内心刚直,外表柔和。鹅卵石精神已逐渐内化成这里的师生的精神品格。
学校用鹅卵石拼接的校训展板。
对于于金燕来说,南城司中心小学,与其说是她的工作地点,不如说是她的家。寒暑假,她依然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这里忙碌着,这所学校倾注了她太多的感情,有着太多的不舍。
“儿子现在五周岁了,过几年,我打算就让他在这里上学。”
“未来您自己的打算是什么呢?”
“以后,我打算一直留在这。”
像于金燕这样的特岗教师,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累计有五万多名特岗教师扎根农村,用青春和智慧,用爱和责任默默奉献乡村教育事业。他们犹如一颗颗发光的星星,撑起了河北教育繁星满天的美丽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