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路娟 刘延丽
实物: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老门牌”
故事:
讲述者: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
我叫张宏彦,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2009年来到曲周实验站工作。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这是上世纪70年代曲周的真实写照。1973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大人进驻曲周县北部盐碱地中心张庄村,开始了改土治碱工作,解决盐碱地上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
“治理不好盐碱地,我们一辈子不走。”在盐碱地最厉害的张庄村,农大的老师们住在“春天漏碱土、夏天漏雨、冬天漏雪”的三漏房里,跟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这一理论指导,农大的老师们提出了“深沟浅井结合,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盐碱的方案,在张庄村一块400亩地上进行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粮食产量从1972年每亩79公斤增加到1979年每亩302公斤。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在曲周县第四疃村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门牌当时就挂在了门口,见证着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紧密合作的历史。
建站以后,更多的中国农大老师、学生来到这儿,围绕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攻关开展工作。在中国农大师生和曲周人民共同努力下,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地得到综合治理,昔日寸草不生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1995年,随着北京农业大学并校更名,北京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改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立了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
与此同时,我们帮助曲周申请建立国家级科技园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有8个科技小院,先后培养了200多名研究生。
自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建立以来,曲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之花在曲周结出累累硕果。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推动曲周成为引领河北乃至整个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如今实验站由最初的几排平房,变成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楼;从单纯治理盐碱地提供技术支撑,变成了一个综合实验站。当年实验站里手腕般粗细的树,也已成为了参天大树。中国农大人还将继续留在这里,沿着老一代农大人的足迹,与曲周人民一起为新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