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评论员 芦静
“过去老百姓靠山吃山,把麻核桃树砍了烧火。现在靠着麻核桃,用上液化气,住进新房,日子越来越好。”地处太行山的河北省涞水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已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麻核桃,引得人才归,摘掉贫困帽。
核农在收集麻核桃。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麻核桃8万亩,辐射全县15个乡镇;全县农民年卖核桃收入3亿多元,10万多农民靠小小核桃脱贫致富……涞水县发展麻核桃产业的故事令人振奋,传递着脱贫致富的喜悦,也折射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智慧水平。
一颗“小青果”摇身一变成了“金疙瘩”,这不仅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深挖消费潜力、借力电商平台、助力宣传推广等多方合力的激发。
放眼全国,从大别山区到西南边陲,从武陵山区到秦岭深处,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柞水木耳、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湘西猕猴桃……“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的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尽职尽责、担当作为,是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是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在采摘木耳。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
在国务院新闻办12月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随着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每个贫困县形成了2至3个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在产业扶贫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19年的9808元。
实践证明,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惟有立足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向科技要效益,才能开辟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培育起贫困地区群众可持续的致富能力。
当前,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甩掉了穷帽子,走向了新生活,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扶贫产业发展还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产销衔接还不够顺畅。要让产业扶贫成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就必须盘活本地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发展扶贫产业,贵在精准,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一方面,在选择产业时,应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生态资源条件,力争在“独一份”的基础上做到“特中特”“好中优”,如此才能实现从“产”到“特”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扶贫产业的培育成长期,让群众挣脱出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的束缚,与完善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创新产销对接机制都至关重要,无论是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还是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都需要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找准路子,产业富民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