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云访谈,是利用5G+虚拟连线技术实现的远程访谈系统。通过它我们可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实现远程访谈。本期云访谈,专访河北省政协委员,省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瑞卿,就地质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能源等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热词”展开云对话。
实录如下:
曹青:地质工作在服务大局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卢瑞卿: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60多年来,地矿为我省提供了120多个矿种,1200多个矿产地,为国家的资源、能源安全和奠定我省的工业大省、钢铁大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当中,前期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建设期的伴随保障,都为千年雄安,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地质工作拥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农业地质调查,矿山环境修复,生态修复,高端实验测试等多方面发挥着专业优势。同时,50多年的全省地下水监测数据,十多年的全省平原区地面沉降动态监测数据,这些都为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曹青: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地质工作在资源保障上是怎么考虑的?
卢瑞卿:在新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加大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摸清家底系统,确保经济安全,把工业粮食的饭碗稳稳地端在我们自己手上。
曹青:面对国家战略在河北的实施落地,如何看待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
卢瑞卿:破解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就需要重点统筹全省地下水监测。一是我省水利部门拥有“地下水监测网”,以水位、水量监测为主;地质部门拥有“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网”,以水质、水位监测为主,兼顾开采量;环保部门拥有“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以水质监测为主。为避免重复建设,有必要实现“三网”合一,形成统一、规范、标准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体系,为我省地下水综合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场,“华北地下水大漏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华北地下水大漏斗”是一个地质概念,需要用地球系统科学分析成因,通过全面查清太行山麓到东海之滨整体地质环境,有的放矢地从根本上予以破解。三是我省是全国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地面沉降直接影响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高铁、油气管线的运营。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举一反三,全面加强监测体系建设,以精准数据规避可能形成的潜在的巨大风险,促进安全发展的科学决策。
曹青: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领域广、难度大,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做到统筹谋划,典型引领?
卢瑞卿:河北地热资源分布广、储量多,资源禀赋好。目前,已查明全省十大片区资源情况,每年可开采量为5.6亿立方米,其热量相当于546万吨标准煤。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降低碳排放,需要与时俱进地政策引领,标准先行、典型示范、科学发展,以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曹青:韧性城市、城市体验这些新提法,从地质工作方面如何看待?
卢瑞卿: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我们有必要在全省主要城市、城镇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查明地下三维地质结构、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条件,评估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起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动态管理和服务系统,让地裂缝、地面塌陷、城市内涝等问题逐渐成为历史,为打造韧性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基础。
曹青:华北平原沃野千里,我省在农业大省的基础上向农业强省挺进,地质工作如何置身其中?
卢瑞卿:农业+地质就可以插上现代农业的翅膀。目前,我省已查明土壤中富含50余种微量元素,发现富硒土地6200平方公里,富锌土地12000平方公里。但1:25万调查成果无法满足市县级农业发展规划的需求,有必要以县为单位开展1:5万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精准服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富硒、富锌功能农业发展,助力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让河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全面发挥党的领导力、政府的执行力、部门的支撑力、群团和社会组织的活力,就一定会让河北高质量发展更上层楼,让“首都政治护城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监制: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陈 曦 赵永刚
记 者:董亚青 冯 硕 曹 青
后 期:筵 怡
技 术:郭 东 范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