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北京冬奥,你好!”⑥丨“雪如意”的新故事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代姣 信贺宁 
2021-08-06 13:08:43
分享:

  长城网记者 李代姣 信贺宁

  7月19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200天。在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技术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对“雪如意”的各项设施进行完善。

  青山环抱中,盛夏的“雪如意”褪去了银装素裹,别有一番独特的魅力,引来观者惊叹连连。

盛夏的雪如意在青山环抱中别有一番独特的魅力。长城网记者 许付磊 摄

  “‘雪如意’的魅力可不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所凝结的中国智慧,许多并没有先例可循的设计,在‘雪如意’上变成了现实。”古杨树场馆群建设项目生产负责人习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间充满自豪。

  133根桩、87根柱子……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全球首个

  不同于国外采用土石方堆积成型建设于山脊上的岩土结构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建设于山谷之间,两侧有高山遮蔽,形成天然挡风屏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侧向风力,保障运动员的安全和竞赛成绩。

  但是整个工程位于山谷之间,缺少岩体支撑,意味着不能采用传统堆土成型的方法,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支撑起建筑整体结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使用了133根桩、87根柱子支撑起混凝土滑道,成为全球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滑雪中心。而“雪如意”顶部的“大圆环”——顶峰俱乐部,是它最明显的标志,也是难度系数很大、科技含量很高的工程。

视野开阔的顶峰俱乐部。长城网记者 许付磊 摄

  “国外跳台滑雪场地一般只有顶部运动员出发区,‘雪如意’是世界上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地。”习晓东告诉记者,顶峰俱乐部视野开阔,极目远眺,风景如画。冬奥会期间,这里将作为观看跳台滑雪比赛的观景平台,赛后则可供观光和举办会议使用,实现场馆赛后的有效利用。

  但整个顶峰俱乐部直径约80米,在狭小的山谷中,建设难度极大。因此,技术团队应用大悬挑钢结构安装及卸载技术克服了超重钢结构构件吊装、大跨度构件拼接、超长悬挑结构卸载等重重难题,成功完成顶峰俱乐部钢结构安装工作。

建于山谷之间的“雪如意”能够减少侧向风力。长城网记者 许付磊 摄

  针对“雪如意”建设过程中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且质量要求高的特点,为提高建设精度,项目团队采用了BIM技术及GIS技术进行场地规划、技术方案策划、钢结构吊装模拟、管线综合分析、三维可视化交底等,以数字技术贯穿“雪如意”设计建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同时,项目团队还研发了助滑道冰面准分布式智能监测系统和铺面平整性智能检测车,使助滑道冰面与着陆坡表面达到厘米级精度,助滑道冰面温度监测误差小于0.5℃,填补了国际空白。

  总长259米变坡斜行电梯全球速度最快

  在山体一侧,依山而建的斜行电梯已基本完成调试。这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变坡斜行电梯,总长259米,速度可达每秒2.5米,是目前常见的变坡斜行电梯速度的5倍。

平稳运行的斜行电梯。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从大跳台降落以后到达标准跳台出发区,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电梯在最短时间内将完成比赛的运动员送回出发区。”习晓东说,电梯轨道随山体走势而建,坡度不同,最缓处22.56°,最陡处39.56°,要在相差近20°的变坡角度上平稳快速运行,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设备改进和技术调试。

  为此,技术人员在电梯上安装了伺服驱动器、水平传感器和防倾覆装置,同时,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调试,使斜行电梯能够在陡坡及缓坡段保持匀速水平运行。为应对突发情况,电梯上还设置了限速器,与安全钳联动,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灯光璀璨的雪如意。

  从场馆建设到灯光效果,从生态恢复到观赛防寒……充满科技智慧的“雪如意”汇聚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进成果,其中部分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一次通过奥组委验收,并获得奥组委、国际雪联等相关单位的高度评价。

  “能够亲身参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建设,亲眼见证‘雪如意’从无到有,与技术团队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参赛选手打造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更希望中国奥运健儿在我们精心建设的赛场上,都能取得好成绩!”习晓东说。

  从缺乏建设经验,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首创”“世界之最”,科技赋能发展,如今,透过“雪如意”,世界正在看到一个善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中国!

关键词:冬奥,科技,“雪如意”,建设责任编辑:李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