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李梦颖 宁朝伟
40多项发明专利、90余篇国际顶级期刊SCI论文、“80后”博士生导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河北大学首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入选者……这一连串的数字解锁出闫小兵的科研人生。
在实验室工作的闫小兵。长城网记者 宁朝伟 摄
2011年,刚刚博士毕业的他,通过人才引进至河北大学,从事新型类脑器件与芯片研究。十年磨一剑,现在的他已然是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路追寻科学之“光”,攻坚克难,闫小兵一直活跃在尖端技术的一线。
瞄准新一代类脑芯片研发
在河北省类脑神经器件与系统实验室里,身穿白大褂的闫小兵正带领着学生做实验。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里,仪器的轰鸣声与大家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紧张而有序。很多汇聚国内顶尖技术的类脑芯片科研成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闫小兵正在带着学生做实验。长城网记者 宁朝伟 摄
为什么要研究类脑芯片?类脑芯片又是做啥的?
传统上,计算机每次进行运算时需要在CPU和内存这两个区域往复调用,频繁的数据交换导致处理海量信息效率很低。传统芯片在工作时,受到冯诺依曼瓶颈的限制,速度慢,功耗高。
而类脑芯片是人工智能芯片中的一种架构。它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理论体系,更融合了生物学理论体系,一旦信号开始在它的“血管”里流淌,就能像生物的大脑一样进行思维,并作出反应,可以实现存储与计算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计算性能、提高集成度、降低能耗。
阿尔法狗与人类进行围棋大战时,需要耗费将近1000度电,但是采用类脑芯片后,会大大降低能耗,仅用原来能耗的三百分之一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与此同时,运算速度却能达到原来的上百万倍甚至上亿倍。
类脑芯片更像具有神经网络的电脑芯片,它们不只能像普通计算机那样给出对的答案,还能更“聪明”更便捷地给出基于现有信息的最佳答案。
“这枚指甲盖大小的中央处理器就是类脑芯片。”闫小兵拿着手中的电路板,眼睛闪烁着光芒。
闫小兵团队自主研发的类脑芯片,命名为“坤舆之光1号”。于冬伟 供图
黄灿灿的金属线点缀其中,黑色的芯片牢牢地嵌在绿色的电路板上,等待被信号唤醒。看上去,它与常见的芯片几乎没有区别,但对于闫小兵团队来说,却意义非凡。
从2018年开始,经过800多天夜以继日的奋斗,终于在今年年初,闫小兵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能够实现阵列读取、权重调制、数字图像识别的1KB忆阻器类脑芯片,数字识别准确率超过95%。
大家把首款自主研发的忆阻器类脑芯片取名为“坤舆之光1号”,意为传承发扬河北大学对科学严谨探索的精神,也为百年河大献礼。
只为一颗“中国芯”
芯片是小个子的“国之重器”。如果不能掌握这方面的生产能力,很可能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
研究存储器出身的闫小兵,对于芯片集成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基础,他毅然决然投入到了新型类脑器件与芯片的研究队伍当中。
当年博士毕业后,凭借过硬的研究实力,他完全可以在大公司、研究机构获得很高的职位和待遇,面对诸多充满诱惑的邀请,他选择了在河北大学开启新的航程。
“忆阻器领域相对来讲比较新,很多有趣的现象等待发现,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理论模型等待验证。用最简单的心态面对最单纯的科研,这种快乐是其他行业很难体会到的。”在闫小兵看来科研是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科研,困难便会迎刃而解。
工作的第一天,闫小兵就对自己做了一条硬性要求:每天无论节假日8点前到实验室,每天晚上11点读一篇专业文献。“对于我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坚持,只不过是兴趣罢了。” 提及这个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闫小兵向记者说道。
埋头工作的闫小兵。长城网记者 宁朝伟 摄
显微镜、台阶仪、半导体测试仪……每天与这些精密仪器为伴,实验室成为了闫小兵的另外一个“家”。闫小兵的办公室,因为经年累月没有人在,早已经落了厚厚的一层灰,但若去实验室楼找他,他一准儿在场。实验室旁边的一间教室,是他和学生们在一起观念碰撞、交流想法的地方,索性他把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了这里,和同学们日夜奋战在一起。
实验室的灯永远都是整栋教学楼最晚熄灭的。几乎所有的夜晚,都亮着灯,似乎永远有人在加班。“我们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实验室里。”
“实验室里每一项研发成果都是一个难产的过程。”科研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经过千锤百炼,个中艰辛,唯有自知。
研究芯片,需要器件、材料、电力、算法、架构多学科的调查,在研发硅基上外延钙钛矿材料时,前两年,闫小兵团队把能想到的实验方案,能优化的实验条件全都试验了,学生眼看就要毕业了,实验还是没有成功,大家陷入前所未有的沮丧。
闫小兵正在记录实验数据。长城网记者 宁朝伟 摄
“那段时间,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吃饭睡觉都在想实验过程。以前都是把气压往高调,我们把气压调低一点呢?睡觉之前突发灵感,一经测试,果然成功了!我们也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实验成功的实验室之一。”提起曾经的科研过程,闫小兵娓娓道来。
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这是对闫小兵的生动写照。
亦师亦友 益师益友
在同学们的眼中,虽然做起科研来,闫小兵一丝一毫都不放过。但是,走出实验室,闫小兵却是个十足的“玩家”。足球、排球、篮球、台球、乒乓球……各种体育项目他都会。
每个周末下午,他都会组织同学们打打球,聚聚餐,丰富大家的科研生活。平时,考虑到学生的性情不一,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闫小兵总是会和同学们一对一交流,关注每个同学的进展和状态。
闫小兵正在为学生讲授实验要领。长城网记者 宁朝伟 摄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闫小兵肩上挑的两个担子,以研促教,科教融合。把教学与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机结合,鼓励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很希望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能让年轻教师避免重复地去走。这就需要‘传帮带’精神,当好年轻人的引路人。”从闫小兵的身上可以窥见,他早已将为学、为师、为人融入在工作科研的方方面面。
“有什么事情,如果我没有给你们反馈,你们要及时追着我。”这是闫小兵经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现在,闫小兵愈发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能够给予每个学生及时的指导,他鼓励大家要去主动追着自己问问题。
从事芯片研究这些年,闫小兵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目标!
“我希望三年内研发出大容量的类脑神经芯片,为我国芯片产业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目标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