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走村串户话振兴|山村种黄芩 农户不再贫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庆敏 吴苗苗 李元华 
2021-10-22 16:27:13
分享:

  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吴苗苗 李元华

  “多亏村里发展黄芩产业,让村民收入提高了一大截。”10月15日,记者赶到河北省涞水县郭家峪村时,正在“茶厂”里包装茶叶的村民刘祥艳对记者说,尽管前几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小心扎了脚,走路一瘸一拐,她依然坚持前来打工,“干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勤劳才能致富,俺可不肯歇着。”

  刘祥艳所说的“茶厂”是郭家峪村“康峪药用植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加工厂,主要利用黄芩的芽叶制作茶叶。

刘祥艳在村里的“茶厂”包装黄芩茶。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黄芩是一种中草药植物,芽叶可以做茶,根茎可以入药。“我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黄芩。”刘祥艳告诉记者,村里曾邀请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说这里种植的黄芩品质高,能卖出好价钱。“在我们村附近,发现过许多野生黄芩,说明专家的意见很有道理。”

  尽管村里的耕地很适合种植黄芩,村民们也习惯在生病时直接食用从山里采摘的野黄芩或者采些茎叶泡水喝,但郭家峪村种植黄芩的历史却是从2016年才开始的。

  “以前,我们村只种植玉米,由于地力不行,又是靠天收,每亩地的产量只有百八十斤。”刘祥艳说,2016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康峪药用植物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民的300多亩耕地,建设黄芩种植基地。

郭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张鹏飞介绍村里的黄芩种植基地建设情况。长城网记者 吴苗苗 摄

  郭家峪村地处涞水县西北部的深山区,距离县城将近100公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全村114户人家中,有2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700元,是周边一带有名的“穷窝窝”。黄芩种植基地的建设,帮郭家峪村的村民们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今年43岁的刘祥艳,家里有4口人,丈夫在外打工,刘祥艳在家种地,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前几年,丈夫突患脑梗,让这个家的境况雪上加霜。

  “当时,为了给丈夫治病,借了5万元的外债,两个孩子都要上学,我要照顾病人,没法干活,家里几乎没什么经济收入。”2016年,刘祥艳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刘祥艳一家逐渐走出困境。“除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帮扶外,村里还给我们两口子安排了公益岗,我担任村里的巡河员,身体逐渐康复的丈夫在村里担任护林员,仅此一项,两个人一年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

刘祥艳在打理家里的绿植。长城网记者 李元华 摄

  不仅如此,村里的黄芩种植基地流转了刘祥艳家2亩多耕地,每亩地一年能给她500元的流转费。同时,村里还把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到基地,每人每年分红400元。最让刘祥艳高兴的,是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这个‘茶厂’是2017年建起来的,村里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厂里和合作社打工,我是第一批到厂里工作的。同时,我还在合作社采茶叶、锄杂草、晒茶籽等,一年能工作六七个月,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刘祥艳说,现在的她,有活干、有钱赚,对今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

  2017年当年,刘祥艳一家便实现了脱贫。

刘祥艳在家门口粘贴“美丽庭园示范户”标牌。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近年来,郭家峪村不断扩大黄芩种植面积,目前,黄芩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50亩,黄芩茶的年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合作社每年能给全村人均分红300多元。2020年,郭家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400元。

  “有了产业,就有了致富的希望。”刘祥艳说,现在采摘的只是黄芩的芽叶,黄芩的根还在生长,到2023年,生长满7年的黄芩根就可以出售了,到那时,收入会更加可观。

刘祥艳告诉记者,村里经济发展后,道路加宽了,交通方便了。长城网记者 吴苗苗 摄

  雨后的郭家峪村,空气清新,溪流潺潺。记者跟随刘祥艳从茶厂来到她家,在大门口看到,墙上张贴的“美丽庭院示范户”格外醒目,院子里干净整洁。走进屋里,刘祥艳指着桌子上摆放的录音机说:“等我的脚伤好了,还会继续去村里新建的广场上跳广场舞。咱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幸福了。”说着,这位朴实的妇女,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关键词:郭家峪村,黄芩,脱贫,致富责任编辑:吴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