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征途上
河北张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光耀
2021年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河北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作为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德胜村沸腾了,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而我,作为一名张北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也同样感受着这一份喜悦。
曾经的德胜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世代以农牧为业,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住的也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那里院落脏乱、道路泥泞、交通不便、人居环境特别差。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同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4年来,德胜村的村民们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将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这4年,我也成为了德胜村的常客,和村民们一起见证着德胜村的巨变。
如今的德胜村。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徐海成家,同乡亲们召开座谈会,一起唠家常。当时徐海成在院子里养着牛羊,还经常为孩子的学费和爱人的药费发愁。“乡亲们住的房子还比较简陋,房屋保暖过冬的效果行吗?”“乡亲们的院子挺大,但生活区、养殖区能不能分开?”每当回想起总书记在自己家的情景,徐海成心里就暖暖的。
当得知这里的村民们很多在种植马铃薯原种时,总书记鼓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这几年,徐大哥就靠种植微型薯脱了贫。微型薯是马铃薯的原种,个头就像鹌鹑蛋大小,德胜村先后建成300亩马铃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育种大棚共280个,现在每个育种大棚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前不久我去德胜村采访又见到了徐大哥,他正在自家微型薯大棚里忙活着。见到我来,徐大哥拉着我兴奋地说:“去年底一颗微型薯最高能卖到五六毛钱,还供不应求,今年还能大丰收,现在这小土豆就是我们的‘金蛋蛋’。”
徐海成。
随后,我又跟着徐大哥去了他的新家。徐大哥又说:“现在我们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真想让总书记再来看一看。”如今的德胜村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住得更加舒服、舒心;路面还做了水泥硬化,铺设了沥青路面;各家也陆续买了小汽车,出行更加便利;照壁、连廊、小花园,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大戏台,文化演出、文艺活动也多了起来,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村民们都感叹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徐大哥的二女儿徐亚茹大学毕业后,原本计划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个小村庄现在已经是民宿旅游胜地,她也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徐亚茹说:“现在的德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徐亚茹。
马铃薯育种、光伏产业、特色民宿旅游等等,如今像徐亚茹一样主动回来的年轻人已经有七八个,他们都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立志在这片热土上闯出一番事业。
乡村产业振兴,重在农民受益,徐大哥只是德胜村村民们的一个缩影。从事微型薯种植的杨凯,民宿旅游的先行者孙贵英,毕业后回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徐亚茹、徐根生……他们都在推动乡村振兴,带领乡亲致富的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德胜村的喜乐事每天都在发生,乡亲们的小康生活也如同夏日的繁花,绚丽多彩、如蜜似锦。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用镜头传递好声音,讲述身边好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振兴征途上的德胜村,感受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中国力量!
监 制:邵 荃 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胥文燕 田 梦 姚 杰
编 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张光耀
摄 像:姚 杰
后 期:姚 杰
视 觉:姚 杰 筵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