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冬奥大场面|会飞的面、带记忆的床……这些“黑科技”真牛!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鹏 刘海楠 
2022-02-03 20:35:38
分享:

“只能看到容器

却看不到厨师

然后饭菜就出现了

令人难以置信”

这科技感满满的餐厅

正是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

——“智慧餐厅”

除此之外

还有带记忆的床

“可穿戴式”测温创可贴

……

这些随处可见的

北京冬奥会“黑科技”到底有多牛?

一起来看

↓↓↓

 

图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冬奥村。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张家口冬奥村由10个组团31栋楼组成

每个组团由3至4栋小楼围成一个院落

其规划设计借鉴了

中国北方四合院的设计理念

黄色墙体和黑灰色屋顶古朴典雅

随着志愿者的引导

当涉奥人员抵达张家口冬奥村后

率先迎接他们的便是“智能防疫员”

与其他场所出示“健康码”不同

面对此设备

进入人员无需摘掉口罩

只需刷相关有效身份证件

机器人便可迅速识别人员身份

快速判断其健康状态

显示屏上会呈现

证件照片、核酸检测、接种疫苗等信息

并给出“未见异常”等状态提示

这一系列动作只需一秒便可完成

也可保证

人体温度检测精准度在0.2℃以内

据悉

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并由各场馆运行团队结合实际

“一馆一策”进行细化

赛时

AI机器人将会协助

各个场馆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全面消杀活动等

消毒机器人、无接触配送机器人等

智能设备在各场馆都会亮相

消毒机器人在整个场馆内漫步消杀

无接触配送机器人奔波在搬运的路途中

无论是食物还是物料

都能迅速转移

而在颁奖环节

也可能会投入使用颁奖智能机器人

为了减少接触防控的需要

机器人将会代替颁奖嘉宾进行颁奖活动

    

冬奥会上也会亮相一个新可爱

——创可贴体温计

这是一款目前最小、最精准的

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

大小如创可贴一般

测温精度可达0.05°C

单次充电可供连续测温 10 天以上

运动员只需要把体温计“创可贴”贴在皮肤上

就能在手机软件上看到自己的实时体温

体温会自动测量、上报

一旦超过安全值

防疫人员将第一时间处理

图为航拍张家口冬奥村。(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卧室或许是相关人员在冬奥村中

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这里自然少不了高科技的影子

在张家口冬奥村运动员公寓中

每套户内都装备了

独立空调系统跟新风系统

即使在不开窗情况下

也可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

此外

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

可视对讲等十余种功能

均可通过房间内控制器进行统一操作

图为张家口冬奥村公寓内的房间。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此次冬奥村中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

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

床的形态可依据个人习惯进行调整

每张床配有遥控器

可调成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

不同模式能为不同使用场景下

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

“这张床

就是掉落一根羽毛

它都能感知到

它的智能主要体现在床垫上

用的是记忆棉床垫

床垫内有个传感器

可以实现

按摩功能、零压力功能、闹钟推醒的功能”

在张家口赛区冬奥村

住宿运行团队副经理的介绍中

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床显得格外神奇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

占地3680平方米

可同时容纳近千人就餐

在厨房里

机器人和人类一起工作

十几台机器无需人工干预

就能独立烹饪并自动上餐

菜品包括传统的

中式炒菜、西式汉堡和薯条等

所有机器人都位于透明的玻璃后面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观看烹饪过程

智能餐厅的点餐过程是这样的

顾客到收银台(暂时还使用人工)点餐

每天有多种不同的菜品

然后得到座位号码

之后

一个机器人厨师开始制作

可能是有各种配料的面条

也可能是炖牛肉

这个过程需要4至6分钟

把菜品送到餐桌上还要花2至4分钟

这是由专门的送餐机器人完成的

这些机器人

沿着天花板下悬挂的玻璃轨道移动

当机器人移到所需的餐桌上方时

一块盛着食物的托盘就会“从天而降”

所点的餐品就到了顾客面前

顾客只需把它从托盘上取下来即可

除了可以快速送上汉堡外

机器人还能炒菜做饭

更能在天花板下面飞来飞去送面条

——这是最独特、最令人兴奋的项目

  

  2月2日

  北京冬奥会火炬

  在北京冬奥公园、首钢园传递

  传递距离超过20公里

  由416名火炬手接力完成

  其中包括奥运史上

  首次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

  在水下的火炬传递

  由水陆两栖机器人与水下变结构机器人

  在北京冬奥公园水下完成

  这个环节包括机器人冰面滑行入水、

  水下火炬交接传火、机器人出水三部分

  传递过程中

  不仅能体现火焰

  在水中“水火相融”的神奇景象

  还能展现设计者所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

  水下火炬传递

  不仅需要突破水下悬停精准作业、

  高精度定位导引等技术实现精准对接

  还要突破跨介质可靠燃烧组织、

  火焰视觉效果维持等难题

  形成无烟燃烧、绿色清洁的跨介质火炬

  

  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

  赛事期间

  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而北京冬奥会场馆

  使用的绿电主要来自张家口

  其中

  张家口赛区所有场馆通过

  本地电网直接消纳本地生产的绿电

  北京赛区、延庆赛区的冬奥场馆

  则通过张北

  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

  将张北地区风能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

  氢燃料是北京冬奥会上

  另一个重要的清洁能源

  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全部应用氢燃料

  冬奥会赛时

  北京冬奥组委在延庆、

  张家口投入700余辆

  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

  

工人在为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体检”。 冀北电力供图

  北京冬奥会场馆中

  也不乏科技助推绿色办奥的例子

  北京科委通过

  开展绿色智慧场馆建造

  与低能耗运行技术研究与攻关

  建立了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

  并把这项技术

  运用到国家速滑馆的建设当中

  节省了主体结构

  工期2个月、钢材近3000吨

  同时

  在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

  建成环境精准控制平台

  形成场馆“能源总管家”

  日能耗降低10%以上

  此外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

  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

  冰面温差控制在 0.5℃以内

  碳排量接近于零

  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

  也是奥运史上的首次

  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

  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能效提升30%—40%

  

  冬奥会在北京市区

  唯一新建的场馆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该场馆采用了世界跨度最大的

  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

  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四分之一

  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则采用了“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

  及精加工成型技术

  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

  国家游泳中心可以在

  “水立方”和“冰立方”之间快速转换

  这要归功于

  装配式快速拆装

  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

  每次“水—冰”场地转换

  都可以在20天内完成

  此外

  首钢滑雪大跳台

  通过研发正四面体的模块

  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

  实现了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

  

雪后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新华社发

  我国首次掌握了符合国际标准的

  竞技型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

  与建造关键技术

  并成功应用于张家口赛区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和北京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建设

  此外

  我国还成功解决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赛道长度大、落差大、弯道多

  带来的精度和温差控制难题

  首次实现360°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型

  同时可满足延庆高烈度区的抗震要求

  为破解观众室外观赛气候寒冷的问题

  相关部门和单位研发了

  场馆坐席和站席观赛环境的

  舒适性提升技术

  实现-20℃体感温度下

  设备表面温度10秒内升至40℃以上

  显著提升观众热舒适感受

  还有

  5G信号覆盖了

  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

  包括京张高铁也有稳定、

  连续的5G信号覆盖

  这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

  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的网络连接

  另外

  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空中技巧等

  室外项目需要十分精准的气象预报

  气象状况决定了

  某些比赛项目是否能按时开赛

  冬奥气象预测系统

  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

  在2月份的测试活动中

  根据气象预报

  12场比赛、训练调整了赛程

  

  前沿科技的应用

  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北京冬奥会赛事

  由于有了 5G信号覆盖

  转播也有了新的模式

  在云顶滑雪场坡面障碍技巧项目比赛中

  提供制作 “子弹时间”

  (计算机辅助的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特效)

  云转播技术的基本流程

  是将前端现场采集的音视频信号

  通过网络技术直接传送到云端存储

  导播人员在远端编辑云端音视频素材

  并制作成音视频节目

  发送到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观众终端

  由于音视频都在云端制作

  可以减少前端工作人员和设备

  北京冬奥会期间

  记者们将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云转播5G背包可直接将前端设备

  采集的视频信号实时上传到云平台

  在混合采访区

  利用远程遥控摄像系统

  实现媒体记者跨空间采访

  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

  赛时将在传统的文字信息服务基础上

  增加新闻发布的音视频内容

  

“相约北京”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期间,5G智能机器人在国家游泳中心内巡逻。 新华社发

  研发国内首台5G+8K转播车并投入使用

  将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非现场观赛服务

  8K频道将让观众

  在赛时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8K比赛

  也有机会在冬奥场馆、

  城市广场等地

  通过8K终端看到超高清画面

  此外

  观众还可以有更多的观赛新体验

  其中

  基于三维空间重建技术的冬奥虚拟导览系统

  可实现场景展示、VR导览等服务功能

  为运动员、观众等带来全新体验

  自由视角能让观众在屏幕上

  自由选择观赛角度、观赛时刻

  场馆全景图片导览可以在线上浏览场馆

  室内精准导航帮助观众快速到达场馆坐席区域

……

在这里

“科技赋能冬奥”

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技术的加持与冬奥村

无缝衔接

在“黑科技”的助力下

这场冰雪盛宴

践行着“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办奥理念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编辑 赵鹏、刘海楠综合报道 据央视网、人民网、中新网、河北日报、北京卫视等综合

关键词:冬奥大场面,冬奥会,黑科技责任编辑:刘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