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值得骄傲!他们是冬奥“听风者”

来源: 冀云   作者:李代姣 
2022-02-12 11:38:56
分享:

image.png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2月8日,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

  我国选手谷爱凌在首钢大跳台飞身一跃,

  最后一跳完成高难度动作1620,

  成功夺冠,

  为中国队夺得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首枚金牌。

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夺得冠军。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赛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

  谷爱凌直言对首钢大跳台的喜爱,

  而且不只是她,

  谷爱凌身边的运动员也告诉她,

  首钢大跳台是他们滑过最好的场地。

谷爱凌比赛的精彩瞬间。

  石家庄铁道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庆宽全程关注了比赛,

  听到这样的评价,

  他和团队的同事们倍感自豪——

  首钢大跳台的设计与建设,

  正是以刘庆宽技术团队的风工程研究成果为依据和参考。

image.png

刘庆宽团队的风工程研究结果为首钢大跳台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雪上项目受风的影响很大,

  在跳台设计过程中,

  风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位置越高,风速越大。

  建设之前,要对周边的风场情况了如指掌。”

  2017年,刘庆宽带领团队,

  收集风力数据,

  通过复杂的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研究,

  为首钢大跳台找到最合适的建设角度。

  基于他们提供的精准风场和风荷载数据,

  设计单位对跳台进行结构设计,

  使之完全符合冬奥会的竞赛要求。

image.png

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实验室摆放着刘庆宽技术团队进行风洞试验的首钢大跳台模型。

  用科技听懂风,

  不只在场馆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赛时气象服务保障中,

  更需要对风进行精准预报。

  特别是雪上项目,

  对赛场风力有着严格的要求,

  空中技巧项目要求风速不能大于5米/秒,

  跳台滑雪项目则不能大于4米/秒。

  风力过大会影响运动员的空中飞行姿态、

  着陆动作和比赛成绩,

  甚至会对运动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张家口赛区承担了大部分雪上项目比赛,

  对这些比赛影响最大的天气因素就是风。”

  作为云顶场馆群气象服务团队队长,

  李宗涛深知精准测风的重要性。

  为收集气象数据,

  气象工作者把监测仪器安装在崇礼的山路和雪坡各处,

  目前,“雪如意”外围山体共设5个站点,

  内部比赛区设有7个站点,

  场馆内每条赛道都设有固定的自动气象站,

  同时,赛区架设了5部激光测风雷达,

  可准确监测赛道上风速、风向的变化,

  便于及时发现赛道上突发的风险特征点,

  提升气象预报预判效果。

激光测风雷达正在测量三维风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棋 摄

  为了确保达到赛时气象要求,

  张家口赛区动用全套高科技设备做保障。

  如今已建成44套赛事核心区气象站、

  70套赛区周边7要素气象站、

  45套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

  以及多个气象雷达探测系统。

  高端仪器设备加持,

  精细化三维立体观测网络严阵以待,

  让“百米级、分钟级”冬奥气象要素预报成为可能。

云顶场馆群气象服务团队正在现场勘查。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玉秒 摄

  科技不只能够听懂风,

  还要让风更听话。

  在张家口赛区的云顶场馆群,

  仅4毫米厚的防风网,

  却能承受20吨的拉力,

  让超过10米/秒的风速降至3.5米/秒,

  保障运动员安全和比赛顺利进行。

U型技巧场地一侧的防风网。

  在云顶滑雪公园空中技巧及U型场地技巧赛道迎风侧,

  两排塔杆之间是白色的幕墙,

  配着鲜艳的冬奥会会徽,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空中技巧场地一侧的防风网。

  “远远看去,它像是布,但与布完全不同。”

  项目研发团队负责人刘庆宽说,

  这是高密度聚乙烯材质防风网,

  虽然只有4毫米,

  但内部有着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

  孔洞组合满足防风与透光双重性能需要,

  还能抗紫外线、阻燃,

  更重要的是,

  在低温和强风下,

  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抗拉性能。

高密度聚乙烯材质防风网。

  以往,冬奥会滑雪比赛场地的防风网,

  全部是由欧洲企业生产安装,

  国内没有同类产品。

  国外产品成本高,运输、安装周期长,

  关键技术被“卡住了脖子”,

  小小的防风网却成了冬奥筹办中的大难题。

  凭借多年在风工程研究领域积累的经验,

  刘庆宽带领团队接过研发防风网产品的重任。

  冬奥会筹办工作争分夺秒,

  防风网项目研发也马不停蹄。

  夜以继日测数据、做实验、调参数,

  仅仅2个月,

  刘庆宽就带领项目团队做出方案。

  依托方案生产的防风网,

  造价和施工工期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得到国际雪联专家的高度评价。

image.png

防风网建设过程中,刘庆宽带领项目团队坚守在项目现场。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

  事关冬奥会筹办,

  对刘庆宽来说,

  这项科研就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

image.png

刘庆宽(右)和助手在云顶滑雪公园测量风速。

  如今,凝结着科研团队心血与智慧的防风网,

  正迎风耸立在云顶滑雪公园。

  “赛事保障团队1月上旬就已驻扎在崇礼,

  我们也一直关注着冬奥会的比赛,

  希望中国奥运健儿在这条赛道上尽情驰骋,

  努力拼搏,

  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倾尽全力,

  为他们保驾护航。”刘庆宽说。

关键词:科技冬奥,科技创新,气象监测,防风网,首钢大跳台责任编辑:李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