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胡晓梅 邓光韬 师语彤
仲春时节,百卉吐芳,京津冀大地上,活力迸发,生机勃勃。
8年来,京津冀三地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成果,一大批京津先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燕赵大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开出了一朵朵“创新花”,结出了一颗颗“发展果”。
保定·中关村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协同风”催开“创新花”
维乐—KB01是一种含抗菌肽的益生菌,对畜禽常见病原菌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该项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天津研究所研发的。2018年,中科康源(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其从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
“公司4年完成了3项京津的科研成果转化。去年合作客户超过百家,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公司董事长张东远说,通过成果鉴定,3项科研项目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河北省精准打造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从承接中汲取新优势,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步伐不断加快。2021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
如何让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CEO程静说,河北正在成为集聚京津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一个中关村,在河北实现了保定、秦皇岛等多地开“新花”。她认为,要打通技术应用到市场产品化“最后一公里”,需针对市场应用型技术进行深度研发。鼓励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创新,加强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技术更广泛应用市场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表示,河北应尽可能多地挖掘、对接三地成果转化需求,提升其承接京津成果转化的能力。建议从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两方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精准对接,开展新机制的设计应用和试点示范。
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信贺宁 摄
“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春暖花开,晨光生物红辣素精制车间里,数十台精制设备组成的生产线顺序排列,正加紧生产。
依靠协同创新,借“智”京津冀高校,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晨光生物全力生产“从0到1”的新产品、新应用、新品种。
晨光生物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等2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取得了几十项科研成果。其中,叶黄素已形成从育种、种植、加工生产到终端保健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自身发展。截至目前,河北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5家。
“让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融合对接,促进京津科研成果更多地在河北转化。”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建议,河北应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筛选钢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要产业与京津对接,并围绕相关产业搭建企业与京津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桥梁,实现创新成果需求定向定制,形成深度协同合作关系。
程静介绍,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她建议,围绕核心产业建设不同产业的一站式“中试测试实验室”,快速将技术的中试成果先行先试,让新技术快速产业化。
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马峙英进行粮棉创新研究。
“发展果”澎湃“新动能”
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的万级洁净GMP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各种国际一流的专业设备前,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拓展新的治疗技术和临床方案。
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亚全能干细胞国际PCT专利技术。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生产实验室,就是看重了其创新生态。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带土移植”创新生态系统,不是简单地把北京企业搬出来,而是着力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截至2021年底,该中心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3项,吸引创新人才3000多名。
“创新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是人才、科技、成果聚集之地,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张福成认为,基础研究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研究,能催生大量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才能形成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竞争力的重要科技成果,让创新真正引领高质量发展。”
长城汽车的外国专家与技术人员探讨科技创新问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走活‘一盘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孙太利表示,河北应加大高端行业人才共享共用专项基金投入,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平台和项目给予更大资金支持。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考核激励政策。加强科研辅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技术开发、法律财务、商业谈判等方面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