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郑建卫)11月11日,由河北省政府参事室、河北经贸大学共同主办,京津地区知名高校、高端智库和有关机构携手举办的“2022(第二届)碳中和愿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多位专家在本次论坛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碳中和愿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言献策。
论坛截图。
刘燕华: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新的策略举措和手段。京津冀今后的巨大发展空间就是绿色和创新。
任何产业体系都有高端和低端价值链分配的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创意和市场是价值链的高端,是成功的必要保障。只有把创意和市场这两个问题抓住了之后,才可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京津冀在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所准备,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刘燕华作报告。
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
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比较来看的话,我们内部的相互之间的作用不是很强。要促进协同发展,河北省必须注重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把产业链拉长。
加快河北省内部的内陆和沿海之间的通道建设,这样可以促进河北省沿海和内陆的一体化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快河北省的改革开放,来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论坛截图。
黄群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主编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发展过程,现代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通过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国家的过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从区域经济角度讲,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必须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以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
面向未来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如何实现再突破?我们还是要强调优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格局,要切实加大协同创新的支撑,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还要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同时需要继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的网络,围绕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加强协同创新。
穆荣平: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
创新驱动、数字转型正在深刻改变这个世界,它会改变我们科学研究的方式,技术开发的方式,产业发展的方式,社会服务的方式,环境发展方式,包括文化发展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的转变,对于创新创业者来说就有了巨大的可能性,既有获取这些技术的可能性,又有应用场景不断变化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变化的大潮中,一定会诞生很多新的产业引领者。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主持开幕式并在论坛上发言。
武义青: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省政府参事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应率先将全要素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等单要素生产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动态监测。把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指标。
依法规范资本行为,着力提高资本产出率。资本具有两面性,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由于其逐利性,资本的无序扩张,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对资本设置红绿灯。
高智: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八年来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经济联系在强化,一个是交通的一体化,随着交通一体化的推进,省际的人流物流的效率在明显的提升。第二个就是产业的对接协作也在深化,省际投资规模在扩大,这些年来河北省累计接收承接京津的产业单位超过1万个,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超过2000个。第三个是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水平在提高,人员流动的格局正在改变。第四个是资格资质互认的加强,跨省的要素流动比过去更加顺畅。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还是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京津冀的文旅一体化,包括区域品牌的共同塑造、重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第二个是要开展京津冀统一大市场的实验示范。第三个方面共建一批优势产业链和供应链,围绕着京津的头部企业来共建专业化的配套主题园区。
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学斌主持研讨并在论坛发言。
田学斌: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河北这几年对创新的重视是逐年加大力度的,但总体上看河北的综合创新能力仍然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从对策的角度讲,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面向市场需求,提升科技支撑经济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和引领作用。二是加大力度,构建投入的多元格局,一方面是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三是培育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1.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是10年前的近30倍。四是要进一步改善科技制度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健全以贡献实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市场化效益评价激励,提高科技人员、研发机构、转化人员在成果转化利益增值中的分配分享比例。五是坚持人才驱动创新战略,坚持以用为先的聚才环境,加快建设高水平多层次聚才平台,优化人才生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拴心留人的舒适环境,保证科技创新人才聚得牢、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