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河北唐山祥云湾海天一色、海鸥翔集。傍晚时分,渔船靠岸,渔获交易,码头上顿时热闹起来。
“今天出海一天,打到了1000多斤八带鱼。曾经多年不见的海鳝鱼、海鲈鱼、燕鱼、牙鲆鱼、带鱼,现在已经屡见不鲜。”冀乐渔03456号船长王立有憨憨一乐:“这要放在五六年前,想都不敢想。”
渔获的增多,还要从海草“归来”的故事说起。
在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海的记忆中,祥云湾这片海域属于渤海四大渔场之一的滦河口渔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海里遍布着海草床、贝藻礁等典型近海生态系统。后来随着近海养殖、过度捕捞、工业排污等原因,海草床大面积退化,海底植被逐渐荒漠化,导致鳎目鱼、黄花鱼、带鱼等这些本来渤海常见的鱼类越来越少,几近绝迹。
“海洋要是再不修复,就只剩下海水,没有鱼虾了。”十几年前初到祥云岛时,当地一位老渔民的话,深深刺痛了张振海的心。陆地上的山坡荒了,可以栽树;海底生态变差了,该如何修复?为了追寻答案,张振海找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
“很多人以为海草就是海里面的杂草或海藻,其实海草是一种能在海底开花的神奇植物。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被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生态系统,是健康海洋环境的重要标志,有‘海底草原’‘海底森林’之称。”近年来,周毅一直致力于海草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在他看来,海草床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到健康状态,需要进行人工生态修复。
巧合的是,唐山渤海海域泥沙底质、水流较缓、地势平坦,是适宜海草修复的极佳生境。在周毅团队的指导下,从2017年开始,唐山海洋牧场公司启动了海草床修复项目,首期选定了60公顷修复试验区,采用植株移植法和种子种植法重建海草床。
移植法是在海草根茎上绑石移植,易于将海草固定于海底,成活率达95%以上;种植法是用海草种子裹上泥土栽种,优点是可以增加海草的遗传多样性。几年来,周毅带领团队不断研发筛选适于当地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最优方案。
对于海草床的生态价值,周毅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海草床像一个巨大的“社区”,鱼类、海龟、虾蟹等各种海洋动物栖居其间、繁衍生息。半个足球场大的海草床,就能容纳4万条鱼和5000万只小型无脊椎动物。
“海草床的固碳能力很强,虽然海草床只覆盖了0.2%的海底面积,却存储了全球每年10%—18%的海洋碳,是极其重要的‘蓝色碳汇’。”周毅感慨地说,不仅如此,海草床还可以净化海水水质,减缓海浪冲击,防护海岸线。
9月24日清晨,太阳刚跃出海平面,张振海与周毅就乘船驶向海草床修复试验区。“快看,潮退了,潮间滩地上种植的海草露出来啦!”周毅告诉我们,海草喜凉,这个季节正适合移植。早上正是低潮期,穿上叉裤,在潮间滩地上就可以移植海草;如果赶上涨潮期,则需要潜水进行移植。
海面之下,海草舒展身姿,随波摇曳。“在这片海域,通过海草床修复和贝藻礁重建,海洋生物量比以前提高40倍以上。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修复试验区面积,争取再多修复400公顷。”张振海言语中透露出初见成效后的喜悦。
“经过五六年的修复,海草床已经非常茂盛,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新绿洲就在我们眼前。”周毅兴奋地说,“海底草原”重新构建起来后,海鲈鱼、海马、贝类等众多的海洋生物,又回到了它们熟悉的家园,渤海这片港湾再次成为各类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总策划:赵 兵 丁 伟
总监制:李 遥 刘 丽 贾 芳
统 筹:李铁兵 商 棠 杨建民
策 划:邓光韬 贺宏伟
监 制:王嘉林 姚伟强
编 导:乔 娅 郑佳洵 段维佳
文 案:吴新光
拍 摄:贺宏伟 邓光韬
剪 辑:郑佳洵 乔 娅
海 报:师语彤
指导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合作单位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
鸣谢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