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卫就是张家口市怀安县的左卫镇,是明长城在张家口区域的一个重要军堡。左卫太平鼓起源于明朝,兴于清朝,是当地群众向往太平安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家口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左卫太平鼓
左卫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左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后来成为明长城宣府镇辖区的军堡。左卫太平鼓是长城沿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
老艺人王耀先制作太平鼓。
据史料记载,太平鼓原为满族打击乐器,明代传入关内。清代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左卫的太平鼓,开始是富家子弟玩耍的一种工具,后来传播到普通老百姓,经过当地艺人的再创作,使之不断完善,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形式。日本侵华时期,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艰难度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鼓也随之销声匿迹。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庆祝解放,左卫的太平鼓艺人走出庭院,来到大街上,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重新壮大起来。解放初期,太平鼓一度处于鼎盛时期,每遇重要节庆活动,都有太平鼓表演。
左卫太平鼓样式。
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表演时以太平鼓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表演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圈与铁柄相连,柄上套有铁环及铃当,摇动能发出嚓嚓响声。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太平鼓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左卫一带的节庆习俗。
左卫太平鼓传承人王占富现场指导。
左卫太平鼓通常是由艺人们自己制作,制作程序主要是三个步骤。一是先找3厘米厚的铁板,剪成2厘米宽、116厘米长的铁条,弯曲焊接成直径为37厘米的圆形铁圈。过去没有电焊,都是在铁匠炉打制。二是找一根直径为2厘米、长50厘米的铁管,焊接到圆形铁圈上,作为太平鼓的把柄。在柄端30厘米处,按圆周均匀分布焊有四个半圆形铁环,每环上各套着2至3个直径8厘米的小铜片。鼓柄下端缀一个红色缨穗,这个主要是装饰作用。三是在以铁制成的圆圈上,先裱一层麻纸,横竖绷上几条麻,再裱上三层麻纸,晾干后形成一个硬壳。里面的麻纸,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更耐敲,延长使用寿命。四是在裱好的鼓面上,用彩笔绘上“太平”“吉祥”“五福捧寿”等字样和图案,以起装饰和美化作用。五是鼓棰也叫鼓鞭,鞭长44厘米,用竹条加火烤成勾状,末端也缀上缨穗作为装饰,以勾背击鼓。
左卫太平鼓表演。
从长城沿线设置军堡,大量南民北移开始,到隆庆和议后长城关口蒙汉贸易兴起、发达,怀安民间艺术逐步融汇了各地的民俗习惯,通过传承、再创、演变的过程,塑造出怀安民俗的整体特色,左卫太平鼓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长城非遗文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