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河北新闻联播,报道了省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事儿。我现在就在经济二组小组会议现场,小组会议刚刚结束,省政协委员张瑞英、陈梅和王鹏巍意犹未尽,她们就非遗传承继续交流。
“这衣服上的图案这么好看,是绣的吗?”
“不是。是缂丝的。” 缂丝是古代皇家御用织物,也是至今唯一没有被机器所代替的丝织品。它起源于定州。王鹏巍委员是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承人。
缂丝技艺是世界级非遗,特点是“通经断纬”。普通织物,都是由织机和梭子,通过经纬线交织而成,纬线贯穿全部经线。而缂丝不同,是纵向的经线固定不动,横向的纬线根据图案花纹和经线交织,不贯通全幅,局部缂织。通俗地说,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的梭子。我们看到的花纹,是通过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往返交织而成。这样织出来的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所以,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几千次上万次梭子。因其工艺复杂,所以都说“一寸缂丝一寸金”。
“我特别赞同你会上的发言。我非常喜欢非遗作品,也去企业做过一些调研,面对年轻消费群体,你是怎么兼顾传承与创新的?”陈梅委员快言快语道。
“你看这幅《鱼跃龙门》,是我徒弟用了23个月时间,576种线织成的。她把油画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缂丝作品中,还创新了13种缂丝技法,这样,作品的立体感更强。”王鹏巍委员说,她今年的提案聚焦匠心传承和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她现在带了22名大学生徒弟,并开设大师工作室、公益讲堂等,她希望通过搭建非遗文化创新平台,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让非遗文化有序传承。
“我提个建议,总感觉这些非遗产品适合展览用,能不能做成一些大众消费品呢?”一旁的张瑞英委员问。
“你说到了我心坎上。”王鹏巍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她听了非常激动。她们现在也研发了手包、耳钉、丝巾、灯具、婚服等非遗新产品,今年还在定州宋街新建了门店,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走进百姓生活。
这场会外的加时讨论,让王鹏巍委员收获颇丰。缂丝未来的发展场景,在委员们的讨论中,也变得越来越明晰……
记者:胡晓梅
文案:胡晓梅
摄像:袁立朋
后期:袁立朋
海报:师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