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踏着雷锋足迹②|雷锋奋斗过的团山湖为什么能引来燕子落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吴新光 郑建卫 
2023-03-06 18:17:38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郑建卫

  南来的燕子,

  新来的候鸟,

  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上空,

  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

  这首《南来的燕子啊》,是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工作时创作的。3月3日上午,长城新媒体记者来到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探访雷锋精神在田间地头的传承。

    团山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府迎向记者介绍这个雷锋曾经奋斗的地方。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摄

  “我们团山湖村位于沩水河和八曲河交界处,水资源丰富。1957年到1958年,雷锋曾在这里治理沩水、开垦团山湖,是雷锋参加基层工作的第一站。”团山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府迎操着湘味儿普通话热情地招呼记者,“这里处处都有雷锋的故事,是雷锋作为望城第一名拖拉机手工作过的地方。走,我带你们看看去。”

  在沩水大堤旁,程府迎介绍说,历史上的团山湖是“夏天一片白,冬天一片草”,1957年前,一到丰水期,沩水河经常洪水泛滥,湘江的洪水便倒灌进湖,把这里变成白色汪洋。等到枯水期,江湖干枯,整个湖床暴露在外,野草丛生。1957年秋,雷锋来到这里,加入治理沩水的战斗。

游客来到团山湖村开展学雷锋主题团日活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摄

  行走在团山湖村,不经意间就能与“雷锋”相遇——田间地头有雷锋的故事,广场上飘荡着学雷锋的歌声,雷锋文化墙五彩斑斓。雷锋足迹遍布全村,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雷锋生前的同事、好友张建文,今年已经88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青年时期的他,曾与雷锋在团山湖农场等地一起工作,他们同吃同住。“我的名字是雷锋给改的,原来的名字叫张希文。雷锋对我说,你出生在旧社会,取名叫‘希文’,是希望有文化的意思,主动性不够,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化,你就改叫张建文吧。”

雷锋生前好友张建文正在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摄

  “1958年3月,望城县委决定将围好了的团山湖开垦成一个农场。为加快开垦速度,上级部门给望城一台拖拉机指标,团县委号召共青团员捐款。雷锋捐了20元钱,这20元钱是雷锋攒了准备换棉被的。当时,雷锋是全县所有团员中捐款最多的,团县委颁发给他一张纪念证书。”张建文追忆与雷锋在团山湖农场相处的点滴故事,言语中满是思念,“雷锋当时在治沩工程指挥部任通讯员,在治沩工地上,最苦最吃力的事情莫过于打夯了,后来雷锋学会了打夯,常常打得热汗直流。”

  1958年3月至11月,雷锋成为开垦团山湖农场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并写下散文《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发表在《望城报》上,同时写下《雷锋七问》《南来的燕子啊》等16篇诗文。

  近年来,团山湖村坚持用雷锋精神育人铸魂,邀请雷锋生前同事、好友来村里开展宣讲,70余户村民捐钱捐工捐料,自愿拆除围墙、捐出土地,打造团山湖农场屋场。

团山湖村里的“雷锋骑马送信”墙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摄

  前些年,由于围湖养鱼的农户多,加上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团山湖村的环境一度堪忧。

  雷锋精神的力量再次在团山湖村迸发。2020年,来自沈阳的雷锋式企业家黄显荣,放弃高薪职位和优厚待遇,怀揣着生态治水的梦想,带领他的治水团队来到团山湖村,着手开展小微水体和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治理。

  黄显荣的团队在村里流转了500多亩稻田养殖小龙虾,在湖中构建“水下森林”,科学配比种植矮苦草、黑藻、菖蒲等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养殖水生生物,辅以微生物构建水生态平衡系统,让水体实现自我修复。

  “在雷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治水,守护好雷锋治沩时期留下的绿水青山,我们跟雷锋一样,就像南来的燕子,在这里扎根落户了。”黄显荣对记者说。

游客在团山湖村正兴文苑听讲解员讲解雷锋在团山湖时期的诗歌创作。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摄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入驻团山湖村的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团队越来越多。村里布局了雷锋精神沉浸式研学教育、智慧生态农业、文旅康养三大产业,重点打造团山湖的水、团山湖的鱼、团山湖的米等系列产品,让村强民富。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ccxmtxs@163.com

关键词:雷锋精神,传承学习,村强民富责任编辑:吴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