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人的幸福事
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晓鹏
故事要从视频中的老人说起——他是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寺后坡村的一位义务护林员,也是一位77岁的老党员,他的名字叫做胡金林。每年的森林防火期,他就会行走在位于响堂山东侧的这片大山。
胡金林巡山。资料图
巡山过程中,他会顺手把树周围的枯树根、杂草清理了,观察观察树的长势,再看看山上是否有易燃点,是否有人为破坏。平时除了防火,还要防水。山坡地形陡峭,连续下雨,很容易造成土壤松动、水土流失。看到哪的土松了,树露出根来了,他都会搬些石头进行加固。对待这片山林,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
胡金林每天总是跟着太阳出发,一趟下来,约5公里,近4个小时,但就是这样一条崎岖漫长的山路,他一走就是15年。在火灾高发期,他带着水和一天的干粮,每天绕着山路要巡查两遍。他笑着对我说:“穿着你脚上的这种鞋巡山不耐脏,还容易被刮破,而我脚上这双老伴做的手工布鞋,既结实又耐脏,坏了也不心疼。”像这样的布鞋,他每年都要穿坏八九双,15年的时间,一百多双布鞋,胡金林蹚出了一条守山人之路。
说起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守山人,胡金林告诉我,他28岁时入党,29岁担任寺后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那时,村里建了镇里的第一个石料厂,他又担任了石料厂厂长。靠着开山采石,他带领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是,手头是富裕了,但眼前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却也变得千疮百孔,整个村被称为“石灰村”。
胡金林说:“那时穷,开山采石是不得已的选择。”靠山吃山,让寺后坡村吃尽了苦头:村里的门窗上常年蒙着灰,马路上运输车驶过,满天的灰尘呛得张不开嘴,一刮风什么也看不见。“炮声一响,尘土飞扬。”成了当时寺后坡村的真实写照。这一切,让老党员胡金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当地痛定思痛,决定封山禁采,寺后坡村一带的露天矿山成为峰峰矿区首批进行生态修复的矿山。在组织植树修山时,胡金林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报了名。
破坏是一下子的事,可治理起来就太难了。植树修山不是易事,山体陡峭,机械设备上不去、站不稳,胡金林和村民只能靠肩扛背驮一棵棵地把树苗运上山,然后再用钢钎、铁锤、镢头凿石开穴,用凿出的石头垒成鱼鳞坑,最后从别处运来土再填进鱼鳞坑里栽树。他对我说:“这些树种出来不容易,这是多少人多少年的努力才换来的,你说咱能不守护好这片山吗?”
胡金林眺望郁郁葱葱的山林。资料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山脚下住了一辈子的胡金林了解眼前这座山,也热爱眼前的这座山,他的前半生是开山人,后半生是修山人、守山人。巡山时,胡金林告诉了我他最幸福的事:站在山顶远眺,近三千亩郁郁葱葱的山林尽收眼底,带给他说不出的满足和喜悦。
在胡金林的影响下,他的孙子胡子鑫,成为区里森林草原消防大队的一员,他说要像爷爷一样,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山林。
白了头发,绿了青山。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胡金林这样的“森林守护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植树造林、守山护山,才有了今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画卷。
监 制: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张梦琳
编 导:田 梦
记 者:李晓鹏
摄 像:姚 杰
后 期:筵 怡
视 觉:筵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