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梦回黄河源:那山,那水,那桥,那人家……

http://www.hebei.com.cn 2013-02-13 21:3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994年春节拍摄的玛多县城。

这条玛多县城唯一的街道尽头就是黄河。

冰是扎陵湖的湖冰,岸边的山就是巴颜喀拉山。(摄于1994年春节)

这就是黄河源头第一家的索保夫妇。(摄于1994年春节)

  张现社 文/图

  今又春节。记得19年前,1994年的那个春节,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包括除夕在内,初一至初五我都是在西宁度过的。

  大年初六的早晨,玛多县一位姓南的县委书记,从西宁开完会,我就跟着他向黄河源进发了。一路上很少有柏油路,只有一段段的砂石路,在一个比大村大不了多少的海南州吃过午饭,我们继续赶路。

  在路上的记忆,多是南书记给我讲我们所走的路是当年文成公主去西藏的路线,还有一些有关松赞干布迎亲时的传说故事。走着,讲着,南书记手指前方一座不高的小山说,这座山就是文成公主命名的,只是现在忘记了叫什么名字。

  到达玛多县,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记得当时,我一点都不累,县公安局长向南书记汇报说,从平安县过来一帮淘金的人,正在某地乱采砂石破坏草场。南书记和公安局的人立即出发,他安排我好好休息,我当时怎么也不困,就又跟他们一起去了抓掏金客的现场。

  怎么回来的,我忘得一干二净了。

  第二天,起床后,我好好看了一下这个全县1万多人口的玛多县县城。这是个人口刚过千的小城,比我们村大点,全城只有一条街,最高的建筑也只是二层楼的影剧院,自招待所往西走几步就出城了。往东走到影剧院,再往南的“丁”口走大约500米就是一条通往玉树州的国道。在县城边上有一座水泥桥,往西不远还有一座木桥,那应该是“黄河第一桥”,桥下的冰很厚很厚。

  快到中午时,南书记叫上组织部长还有民政局长,往车上装上大米,还有不知多少只羊的羊肉,去黄河源头的一个乡去慰问。他们都是一身藏袍,棉帽,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南书记的腰间有一把手抢,组织部长把自己的手抢保险关掉,让我欣赏了一下。去源头要沿着“第一桥”溯源而上,还要走好远,才能到扎陵湖。

  扎陵湖是黄河源头一个较大的湖泊,湖口处有清清碧水,急潺潺流过,不远的湖面上冰层就厚实多了,我们去位于扎陵湖与鄂陵湖中间的牛头碑时,就是开车从湖面上过去的。

  牛头碑,就位于两湖之间海拔4610米的小山上,向南面看去是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站在牛头碑处看,这座山就像是内地的一段低矮的小丘陵,根本不像书上说的“高耸入云,皑皑雪山”。北面是横无际涯的大草原,东西两边是茫茫苍苍的湖冰。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青铜铸造。我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用鼻子吸一下气,可以把鼻子冻住,呼一下,又化开了,只有戴上口罩,才能呼吸顺畅。

  遥想当年,飒爽英姿的松赞干布就站在现在牛头碑的山峰上,手搭凉棚,张望着蓝天白云下缓步前行的大唐送亲车队,四周草原碧绿如洗,湖水湛蓝。松赞干布亲迎至两湖边,山角下,揭开了文成公主的轿帘,携手一步步走上这座小山峰,作别湖畔撒满山冈安然游动的牛羊,向青烟缭绕、牧笛悠悠、点缀在绿绒毯上的黑白相间的帐篷深情地挥挥手,一路翻过巴颜喀拉山,越过更多的雪山,走进拉萨布达拉宫。

  我还清楚地看到,山下就是后来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黄河源头第一家”的索保家。

  该走了。下山时,西边的太阳也要落山了。“长河落日圆”,好似又梦回唐朝,与王维一起看到的或许就是那天的景象吧。

  过去那么多年了,每至春节,惦念回家的同时,还总是在梦中萦绕着黄河源头那山、那云、那水、那桥、那城还有那些人。小城还是那么小,那座木桥可还安好?其中有一位瘦瘦的黑黑的、原藉江苏连云港的当年的政府办主任兼招待所所长,是个单身,不知近况可好?至此,请佳节代为问候,谨问黄河源那山,那水,那桥,那人家一向可好?

 

关键词:黄河源,张现社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田平珍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