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打造特色产业链 大棚托起绿色致富梦
从“提篮小卖”到“政府搭台” 小市场成为致富大航母 清晨5点,郑杖子村的棚间地头已是一派繁忙。三轮车、小货车穿梭着把刚采摘下的黄瓜送往镇上的蔬果交易市场。 产业发展最初,榆树林子没有专业蔬菜市场,菜农们都是“自讨方便”。经过调研,2001年平泉县政府在榆树林子建起了蔬菜果品交易市场。该市场坐落于冀、辽、蒙三省交界,占地6.7万平方米,通过对外招商,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家客商,为周边乡镇生产的蔬菜搭建了遍销全国的平台。 走进市场内,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北井村的菜农张万祥正将黄瓜搬下农用车,过称验货后,收购商当场结清了菜款。 “原来卖菜骑着‘三蹦子’(三轮车)走村串巷,或者去附近村镇赶大集,每天心里七上八下。”张万祥说,“现在有了市场,我们只管按标准生产,销售没问题,菜农们‘心不累’,种菜变得简单、轻松。” 辽宁客商祝学军从市场初建就在这里做蔬菜购销业务,现在,他平均以每天60吨的频率将蔬菜发往广东、福建等地。“这里收上来的菜品质有保障,发过去不用联系买家,很好销,价格每斤比其它地方还高出1—2毛。”祝学军说。 “现在蔬菜行业内有一种谈论,说‘中国黄瓜看河北、河北黄瓜看平泉’,这样讲或许有点夸张,不过榆树林子冬季黄瓜价格确实主导全国。”榆树林子蔬果市场经理王凤虎介绍。 近几年,全国很多地区因为蔬菜种植面积大、集中上市造成“烂市”现象时有发生,而在这里从未有过。“我们为入驻客商提供最优服务,除西藏、云南、海南等省,全国均有客商在此,我们要求同省份客商不超过2家,有效保证了市场的繁荣稳定。”王凤虎说。目前,该市场年成交额在15亿元以上,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双百’市场工程”、“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承德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基地”。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内,有规模大小各异的农资销售点70多个、餐饮店30余家,这里变成了钢构、棚膜、草帘子、卷帘机等销售基地,年增加农村二、三产业产值近亿元。吸纳周边农民2000多人就业。 到目前,平泉县先后建成了榆树林子蔬果批发市场、台头山蔬菜批发市场、南五十家子菌菜批发市场和平泉蔬菜批发市场4家专业蔬果菌交易市场,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 从“粗放管理”到“品牌经营” “小草根”成为致富王牌 如果说基地化生产让产业实现“扩容”,凸显了聚集效应,那么探究产业“增值”的背后,则是一张“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农业科技答卷。 质量优良是平泉蔬菜遍销全国最大一张“王牌”。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来自不同农户、不同棚室蔬菜的生产质量? “关键是制度管理到位,标准落实到园。”平泉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景明介绍,为了保障蔬菜品质,全县蔬菜基地实行统一规格建棚、统一标准管理、统一技术服务,并且建立完善生产档案、产品检测、产地准出、质量监管等一系列管理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蔬菜安全生产。 在产业发展中,该县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高密度防虫网、黄板诱蚜、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无公害生物综防技术20多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 平泉县还出台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抱团”出征,全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60家,一个个合作社如同一座座金色的桥梁,连接起“小农户”与“大市场”,让平泉蔬菜产业在组织化形式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合作社加大与市场的对接,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全县注册了“辽河源”、“清水湾”等蔬菜品牌。榆树林子王海蔬菜合作社注册了“大地”商标,叫响“绿色、无公害”放心品牌,蔬菜产品打入了北京物美、新发地等首都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平泉蔬菜区域知名度和市场开拓力。 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一路走来,已经成为平泉县一种镇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复制。平泉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巩固和发展榆树林子、台头山等蔬菜基地的同时,重点向“平铁”、“平双”、“101”沿线的道虎沟、茅兰沟、平房、北五十家子等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遍地开花。 “我们将以调结构转方式、促进蔬菜产业提档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农超对接、品牌创建、合作社建设、政策落实和蔬菜安全监管,实现产业品种由低档向中高档转变、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变,最终实现建成‘三省交界一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目标。”在谈到未来蔬菜产业发展,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信心满怀。 在平泉,依托设施菜让农民绿色致富梦想不再远,它正在绿野上飞翔…… |
关键词:蔬菜基地,产业链,致富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