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光农家京韵浓 七旬老人办起京剧社(图)
你拉我唱。柴庆章 摄
京胡高手。柴庆章摄 长城网2月18日讯(柴庆章)东光县是京剧大师荀慧生的故乡,走在东光县的大街小巷和公园,不经意间总有京腔京韵飘进耳朵里,不仅在县城,京剧在东光农村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日前,记者来到连镇镇大石村夕阳红京剧社,领略了村民们带来的国粹风采。 大石村在连镇镇东大约10里,刚进村,就隐隐听见有锣鼓声响,不用带路,只循着鼓声,就来到大石村的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外是个广场,约有500平米,全部彩砖铺地,显得整洁干净,十几个锣鼓队员正敲的热火朝天。“只要一开锣,村民们就会围聚过来看表演。”大石村支书石炳胜说。 大石村夕阳红京剧社的活动场所就在村民活动中心,因为不是活动日,所以剧社活动的人不是很多,十几个社员大都是大石村本村的村民。社员们围在一起,有的司鼓,有的拉京胡、二胡,乐器虽然简单,但社员们陶醉其中。《文昭关》、《红娘》、《金玉奴》……一段段经典的唱段,唱起来一板一眼,极其专注。有时几位社员也先后唱同一个段子,再品评高下,这时,免不了要相互“抬杠”。尽管如此,彼此却没有红脸的,末了照样鼓掌、喝好。 2013年7月大石村夕阳红京剧社正式成立,成立算是比较晚。剧社发起人石培全说:“别看剧社成立得晚,可发展迅速,起先是我们本村的3名票友组织成立,后来过来唱的人慢慢地多了起来。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不少原来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老人、青年,慢慢地听出了味道,上了瘾,也便择了行当学唱起来。”现在的大石村夕阳红京剧社有社员50多人,本村有20多个,其他社员都是周边几个村镇,甚至还有吴桥的票友。每逢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剧社活动日,各地票友都会齐聚剧社,社员们以戏会友,既开阔了眼界,取得了经验,又提高了演唱水平。现在京剧社由唱选段发展到联唱折子戏,由唱文戏发展到唱武戏,由单一的麒派唱腔,发展到马派、严派、程派、张派、奚派等众多流派。 京剧社社员都是清一色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可难得的是自娱自乐。京剧社发起人之一石培全,今年71岁,在剧社算得上是“名角”,主唱麒派老生,《四进士》、《追韩信》是他的代表剧目。说着就唱了一段《四进士》,嗓音带沙但中气足,还真颇有麒派的味道,精彩的演唱博得了现场听众的掌声。石培全介绍,自己以前就爱哼哼几段戏,因为以前农村活多、活忙,也没正规学过,后来买了一台VCD,就跟着光盘学了起来,为了学好一个唱段,每个唱段能听上30遍,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起举办京剧社的好处,石培全告诉记者:“几个戏迷在一起拉一拉、唱一唱,心情舒畅,有益于健康,比打麻将、‘顶牛’强多了,好多会员自从参加京剧社活动后就没碰过麻将。” 大石村能够成立京剧社,也有它的缘故。据了解,村里以前就有一个专业的梆子剧团,在当地还小有名气,为县里输送了多位文艺人才,或许也正因为这个传统,大石村村民学戏唱戏的兴趣格外浓。 “当然戏剧社能够办起来,更多的是得益于县里的好政策,为村里修了文化活动中心。”石培全说。以前村里爱好京剧的几个人,每次参加活动都得去吴桥,后来村里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有了场地,先后建起了锣鼓队还有秧歌队,2013年7月份,专门腾出一间活动室成立京剧社,没出几个月,京剧社就红火了起来。 在两节期间,大石村夕阳红京剧社为村民带来了精彩的节目。说起新年的愿望,石培全说:“希望再能置办点像样的乐器,再吸收更多的社员,尤其是年轻社员,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指导,让京剧社越办越好。” |
关键词:京韵,农家,京剧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