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

清明祭:哀痛38年不散 唐山人“哭墙”寄哀思

来源:长城网 作者: 2014-04-03 08:53:0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标志性建筑。长城网 张天虎 摄
祭拜者献上鲜花表达哀思。长城网 张天虎 摄
前来祭拜的大地震幸存者驻足默哀。长城网 张天虎 摄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池水荡漾。长城网 张天虎 摄

  长城网唐山4月2日电(记者 张天虎)4月2日,清明节前夕,唐山地震纪念墙下,一束束鲜艳的黄白雏菊整齐摆放,一眼望不到边。阴霾的天空下,祭拜者驻足凝思,眼眶湿润,哀痛穿透了整座唐山城。

  纪念墙下,一位老汉安静地蹲坐一旁的台阶上,点上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凝望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地震罹难者名字,他皱了皱眉,接着是叹气和摇头……

  他是赵广乐,1976年唐山大地震,父母双亡,彼时,他仅28岁,尚未成家。每年清明,他都会来此与家人“团聚”,弥散在空气中38年的恐惧,让他的痛苦延续至今。

  “整整38年了,地震时的悲惨场景反复在脑海中出现,每当忆起,都是剜心的痛”。望着纪念墙上双亲的“身影”,眼前的这位花甲老人掩面而泣。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24.2万同胞罹难,16.5万人重伤,4000多个孩子,一夜间成了孤儿……清明节寄托着这座城市人民特殊的情感。

  据当地市民介绍,1976年之后的清明节,一堆堆烧过的纸钱会在唐山街头出现,一沓沓的冥币点燃的火光和一声声哀痛的哭喊穿透夜空,人们在尽情倾吐着对亲人的无限哀思,怀念洒满了街头巷道。

  2008年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建成,公园的地震纪念墙上,篆刻了24万遇难同胞的名字,为赵广乐这样的地震幸存者提供了一处缅怀亲人的城市空间。每年清明,唐山人都会来到这里,献上鲜花,追忆故人。

  2日上午,唐山地震纪念墙前,人们扶老携幼,恭恭敬敬地朝着亲人的名字三鞠躬,表达着对逝者的思念,墙上是密密匝匝的人名,墙下是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挽联,冷风习习,纪念墙正前方的池水激荡着那段锥心的记忆。

  心理的坍塌可能比家园的毁坏更让人痛心。现年70岁的孙桂英今天一大早便从丰润老家赶到这里,唐山大地震中,她失去了6位亲人:母亲、嫂子、弟弟、弟媳以及年幼的侄子和侄女。

  尽管痛苦被埋藏得很深,但记忆常在潜意识中被唤醒。清明时节,纪念墙上的亲人与自己早已阴阳两隔,孙桂英表情凝重、泣不成声。当记者问及地震伤痛是否会随时间流逝而冲淡时,老人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对于地震中逝去的亲人,我不敢忘、不能忘、忘不掉!”

  孙桂英说,唐山大地震虽然过去38年,当对亲人的思念从未间断,特别是见到亲人的名字,心情更久久难以平静,“每年清明,都会买束花,过来陪陪他们,地震中死去的人,命苦啊!”

  中午临近,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前来祭拜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纪念墙上,这些曾经灿若星辰的灵魂,此时都将被生者触摸与抚慰,或许,没有人会比这座城市的人们更懂得生命的价值。

  在地震纪念墙旁,化为废墟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依然,不远处唐山南湖公园内青草茵茵、湖水清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走出家门,享受生活,城市正以崭新的面貌告慰逝去的亲人,唐山在废墟中涅槃重生,人们在走出地震的阴影。

关键词:唐山,地震,清明

责任编辑:张天虎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