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农民增收 沧州联合中科院联手打造“渤海粮仓”
记者走进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采访“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张海健 摄 海兴示范区,小麦、油葵、枸杞、柽柳等作物在这里成活、丰收。张海健 摄 长城网沧州5月8日电(昝思羽 记者 刘延丽)“这里是重盐碱荒地,以前什么也长不了,现在小麦、油葵、枸杞、柽柳等作物在这里长势还不错。”7日,在海兴县的中国科学院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示范区,68岁的小山乡农民丁保龙介绍,这一片裸露的白花花的“盐嘎巴”地上终于有了生机。 据了解,这里属于重盐碱地,科研人员利用新技术、引进适宜优良品种使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才有了近几年出现的绿色。2013年,为解决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问题,中科院通过调研,正式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海兴被确定为精品示范区之一。 “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粮食生产。”2009年,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提出了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这个构想,并于去年4月全面启动。 “渤海粮仓”项目是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以“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创高值”为核心,重点突破区域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建立粮食增产示范区,大幅提升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能力,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作为“渤海粮仓”工程的发源地,南皮是“渤海粮仓”的种子基地和示范样板。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围绕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和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开展了盐碱地改良利用与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咸水灌溉、抗逆植物品种选育与高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创新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及相关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作,为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 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种植的小麦。张海健 摄 南皮县乌马营镇白坊子村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张海健 摄 南皮县乌马营镇白坊子村是“渤海粮仓”工程第一个试点村。6日,记者在该村示范区看到,片片绿油油的麦苗昭示着丰收的喜悦。该村党支部书记白普青向记者介绍,2008年,自从改种了小麦“小偃81”和“小偃60”,经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小麦亩产达900多斤,甚至超千斤,比原来种普通小麦增产了400斤左右。 为增强“渤海粮仓”工程示范辐射作用,沧州市构建了“一园三区”示范网络布局,即依托中科院南皮站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园,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展示;在南皮建立万亩咸水补灌吨粮示范区,在黄骅建立雨养旱作万亩示范区,在海兴建立万亩盐碱地改良与高效利用示范区。 今年,沧州市将在10个县(市)建立精品示范区,重点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着力开展技术、种子、示范、推广“四项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市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实现增粮5亿公斤。 据了解,“渤海粮仓”项目启动实施一年多来,已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地27个县市建立36个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4万多亩,示范面积28万亩,辐射带动500余万亩。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组建了以专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为主题的示范模式,初步形成科技服务、农机服务、植保服务、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带动种业、加工业、养殖业、有机肥产业等产业发展。 |
关键词:渤海粮仓,沧州,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