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李扶贫”受热捧源于用心惠民

来源:长城网 作者: 张立 2014-09-13 19:19: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扶贫帮扶

资料图。

  常年泡在贫困村,言谈话语离不开“扶贫”,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被当地群众称为“李扶贫”。12年来,“李扶贫”帮扶该县10个乡镇152个贫困村发展棚菜生产,人均增收5000多元。全县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几乎都是他的朋友,贫困村里的老百姓更把他当亲人。(9月7日《河北日报》)

  一个县级扶贫办主任,能够不分昼夜的深入到贫困老乡当中去,传授技术、送去信息,解决农产品销路,帮贫困老乡脱贫,以至于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李扶贫”,这样的称呼,不是老百姓出于对他职位的吹捧,而是出自老百姓得实惠受感动的心声。而这样的感人情景,归根结底,是李双星这位县扶贫办主任能够用心惠民,真心把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当成一回事,把贫困老乡当亲人。用老百姓的话说,“‘李扶贫’的门永远朝百姓敞开着。”

  扶贫,首先要“拂”去的是群众的错误认知和对不足的弥补。在扶贫当中,当地曾经走过依托设施蔬菜种植脱贫的道路,但因为天气灾害和市场问题,村民不但没致富,反而进一步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一年欢,二年蔫,三年拆棚运竹竿”,大伙儿“谈棚色变”的事实,成为李双星再次扶贫路上的“拦路虎”。也许正是心里装着群众,不畏困难,李双星宁愿利用晚上、中午等时间,多跑上几趟,开办“扶贫夜校”,用先行试点的方法,用典型事例证明,李双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也撬开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门缝”。

  扶贫,不仅要热情,关键是有“门路”。只扶持农民发展一种产业,但是,如果解决不了销售问题,仍然是难陷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李双星正是找准了这样的突破口。在瓜农地里首次轮茬间作的豆角成熟了,但却少有客商问津的时候,李双星找媒体发消息,引来客商争抢豆角。农产品销售出去了,群众的生产成本回来了,有了盈利,就会摸到了致富的“脉搏”,这是李双星对脱贫经验的总结。

  “李扶贫”,最大的实质是真心惠民,体现在他时刻把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因为要帮助种菜农户防风,“李扶贫”甚至养成了“晚上一变天起风就睡不着觉”的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为了群众减少损失的责任担当,是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事的惠民实在之举。真心惠民,还体现在不给群众增加麻烦上。致富老乡要请李双星,李双星表面答应,“要上镇上吃顿好饭”,却在吃饭中途提前结了账。无论是为民忧风雨,还是主动付饭钱,都是李双星用“惠民”两字写成的惠民之举。

  正是因为李双星真正把百姓当亲人,扶贫有“门路”,抓住了扶贫的“牛鼻子”,贫困群众致富了。12年来,阜城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3亿元用于瓜菜建设,通过扶贫直接扶持和辐射带动,全县棚菜产业总面积发展到21.6万亩,年总收入超过了11亿元,成为全县农业一大支柱,并成为全省知名的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扶贫不仅出现在总体数字的变化上,也在一家家的幸福感受上。贫困户致富后,发自内心的请李双星吃顿好饭,哪家瓜熟了,也要留给李双星,老百姓用朴实的行动,给李双星扶贫行动打上了红红的满分。(张立)

关键词:李扶贫,阜城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