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武强现代农业初步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
长城网衡水10月22日电(孟卫力 刘恺兵 王建立 记者 邢梅智)日前,在武强县北大洼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片玉米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被粉碎成饲草,一辆辆运输车来回穿梭,把粉碎好的秸秆拉到蒙牛牧场和全县的16个奶牛养殖基地……武强县政府副县长何国玲说:“往年的玉米秸杆在田间地头到处可见,甚至还有个别农民焚烧处理,如今早已变废为宝,成为了各个养牛基地的抢手货。与此同时,土地流转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成为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使秸秆变废为宝 “我们基地内现在有1万头奶牛,按每头牛每年不低于5吨的全株玉米饲料来算,一年至少需要存储5万吨的玉米青贮饲料,也就是说需要收购不低于2万亩的全株玉米。”武强县富源牧场养殖基地负责人陈孟君一边指挥着工人将一车车的青贮玉米饲料倒在青贮池内,一边向记者算帐。武强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共有耕地48万亩,每年的玉米种植面积都有30多万亩。以此为资源,该县在全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并引进了总投资18亿元的蒙牛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重点建设蒙牛现代化饲草基础、集约牧场、智能化高端奶加工厂和有机肥处理厂“四大板块”,形成了集种、养、加、有机肥处理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蒙牛高端奶加工厂总经理王斌介绍说:“在最好的生态环境下,种最好的草,养最好的牛,用最好的设备和工艺,生产最好的奶。加工厂生产的高端奶蛋白质含量将达到3.8%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蒙牛集团的带动下,该县养牛业迅猛发展,千头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6个,奶牛、肉牛存栏达到3多万头,每年需要青贮玉米秸杆10万多亩,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为农民带来增收1500万元。 土地大面积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种养殖业的不断扩大,土地流转已成为该县农民的共识。为次,该县坚持从土地流转起步,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建设了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两大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土地信息发布、合同签订鉴证、土地收益评估等服务。在此基础上,还重点推广了农村“土地银行”、龙头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截至目前,该县已流转土地15.9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土地的规模经营也给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了“用武之地”,今年该县新增各类大型农业机械160余台套,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达到70%。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也让更多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看到了先机,韩国世农种苗、首农集团华都公司、蒙牛集团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农企业先后落户武强。今年以来,投资近20亿元的富源二牧场、奥德牧业等3个万头奶牛牧场,以及2个存栏5000头以上的奶牛牧场已完成土地流转,正在紧张建设。 社会化服务分工细化,催生职业农民 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该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剥离出来,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街关镇西关村的苏二东在看到秸秆青贮的商机后,与同村人合作成立了星辰农机合作社,投资120余万元购进4台秸秆青贮机械,并联合其他合作社的车辆运输队,为县内的奶牛养殖基地提供饲料青贮和运输服务,仅玉米秸杆青贮一项便催生粉碎、运输、收贮等环节的职业农民就达2000多人。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人或组织也纷纷成立各种类型农业生产合作社,专门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针对性服务。目前,共发展各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427家,家庭农场90余个。在此基础上,该县农业部门还进一步加大了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以及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分类培训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目前,该县各类型职业农民达到4000余人,人均增收2300余元。 |
关键词:武强,现代农业,绿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