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新期待]本土文化闯世界,咱自信吗
记忆可以定格在20世纪80年代:一部《红楼梦》的热播带动了一座“荣国府”的兴盛。电视剧里的“阆苑仙葩”,让“美玉无瑕”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记忆同样可以定格在20世纪80年代:一位县委书记与一个文化人的交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新华社播发的纪实文学《朋友》,真实地记述了30年前习近平关心文化人、关注文化建设、关切文化发展的公仆情怀,往事历历在目,情谊丝丝感人。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中华文明之光积淀了河北的文化“名片”,“管文化”的新转变明晰了政府职责,为文化“名片”添光溢彩,咱们本土文化闯世界更加自信了 (一)燕赵大地的三大文化“名片” 翻开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燕赵大地的精彩不容错过。在历史的演进和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中,河北形成了鲜亮的三大文化“名片”。 1.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河北是东方人类的重要诞生地 走进张家口市阳原县的泥河湾,一卷史册徐徐打开:200多万年前至5000年前古人类狩猎、用火、采集、进食全过程,200万年前的“第一餐”、10万年前的飞索猎马、1万年前的陶器制造、 5000年前的农业生产的场景依次铺陈,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从来没有叙述得如此清楚、直白。东方人类源头之一的泥河湾文化让世界敬服河北。 2.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融合地 涿鹿——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首先标注到的地方。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汇聚于此,那是一场人类文明初期的交锋,桑干盆地上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包容、合符的基因,流淌出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作为源头之一的“三祖文化”让世界敬服河北。 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河北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从西柏坡走上天安门的毛泽东,时刻警醒中国共产党人不忘“两个务必”;从赤岸村走到南海边的邓小平,也时刻警醒中国共产党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燕赵大地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与血脉让世界敬服河北。 这三大文化“名片”,让咱河北提劲!提气!提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了这三大文化“名片”,也就有了河北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根和魂,咱本土文化闯世界底气也就更足了。 (二)文化创新“加减法” 1.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政府的“减法”让国有文化团体的活力增强了 “办”和“管”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过去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在文化建设上包揽一切,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文化体制机制,禁锢了文化的活力;既办文化又管文化的模式制约着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运动场上,主力中锋自己吹着哨子打球,前锋和后卫当然要当“甩手掌柜”;文化领域,吃着“皇粮”,谁还愿意辛苦创作和演出?其结果,“舞台”变成了“官场”,文化人变成了体制内的“官场人”。 让舞台重新回归本原,用市场的“指挥棒”,让它重新上演“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时代“交响乐”。让“官场”的文化人重新归队,让他们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和演绎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中华“新国粹”! 这才是咱“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该放的放好,该管的管住。放什么,就是放手、放权,让文化单位在时代大潮中放胆、放眼。具体讲,就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就是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就是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文化单位推向市场了,能不能活下去?文化人靠本事吃饭了,能不能养活自己? 老一代艺术家给出了回答:建国初期,完全靠演出吃饭的“香玉剧社”,用老百姓最喜爱的豫剧,弘扬着民族优秀文化;抗美援朝期间,为了表达文化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常香玉毅然决定“捐献一架战斗机”。她带领剧社人员先后在开封、武汉、广州、长沙等11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将15亿元(旧币)的演出收入,凝聚成了中国航空博物馆陈列着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新时期华丽转身的演出团体也给出了回答:2009年12月,廊坊大厂评剧歌舞团实施整体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所有的演职员工都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从此,不再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文化人从“官场”重新回归到了舞台。 什么剧目受欢迎他们就创作什么,老百姓喜爱什么他们就演什么。2013年上半年,公司仅演出纯收入就超过60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新创剧目是往年同期的3倍,现在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资产1000多万元,演职人员也从辛勤劳动中增加了收入。在他们看来,优秀文化的传承就是他们最高的“文华奖”,老百姓的喜爱就是他们最得意的“百花奖”! 而激发这一活力的源泉,就是文化体制的改革,就是政府的放权和行政审批的“瘦身”。政府把经营性文化团体推向市场,创作什么节目,需要多少经费,政府都不再审批,全都让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来选择。文化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取消了3项行政许可项目,下放了1项行政许可项目,还打算再下放5项,自己只保留4项;准备取消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仅保留7项。国家文物局紧随其后加入“瘦身行列”,取消3项、下放了6项行政审批项目。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2014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方面,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层级,规范审批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审批效率。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经营性文化单位今后不能再紧盯着政府要钱花了,意味着这些单位要把咱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放在心上了。 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就是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市场也逼迫和吸引着转企改制的文体单位,必须面向群众的需求,把节目演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把舞台搭建在咱老百姓的家门口。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截至2010年年底,河北省169家出版发行单位、223家电影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92家文艺院团、4家新闻网站全部完成转企改制,省市县1400多家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深入推进。 随着文化管理体制的不断健全,大厂演艺公司这样吃“市场饭”、穿“群众衣”、演“本土戏”的文化企业会越来越多,咱老百姓喜爱的文化节目也会越来越丰富,咱们的文化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2.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政府的“加法”让文化市场管理的手更有力了 文化有着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和特殊的影响力,健康优秀的文化可以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污浊糟粕的文化同样也会影响人、涣散人、污染人。文化阵地和舞台,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不去占领,封建的糟粕的没落的文化就会去占领。 比如,在互联网阵地上,曾引发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稳定,误导广大网民的网络“大V”们造谣生事,影响社会稳定怎么办?比如,有些演出团体一味迎合少部分不健康心理,而宣扬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的东西怎么办?再比如,一些文化设施特别是文物设施在经济发展中受到损毁怎么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这些问题放到了文化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不容践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不容挑战,一旦有人突破底线,政府的手就必须重拳出击,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就必须增强。 做好加法,维持好文化发展的良好秩序。就要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振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管文化的法律条规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还要在全面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上不断探索。比如,文化机构市场化改革,既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要确保国有文化资产和国有文化资本的保值增值;再比如,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等等,这一切都是今后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党管文化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市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政府简政放权的手,它让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让文化的舞台绚丽多彩;文化家园的干净安全,同样离不开政府严格监管的手,它让污泥浊水无处藏身,让人们的心灵更加阳光。 有着三张金色“名片”的文化河北,有了政府在文化改革上的“新转变”,本土文化闯世界,咱势必更加自信! |
关键词:好日子新期待,本土文化,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