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郭中村村支书董朋周:从村支书炼成副乡长
长城网保定2月23日电(黄建文 张秀娟)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出任村支书,凭着满腔热忱、敢闯敢干的拼劲,领民致富,改变村庄;带着为群众谋福祉,为百姓干实事的精神成为副乡长。保定市望都县寺庄乡郭中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董朋周,以实干为民的精神践行着“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誓言。 临危受命烧好“三把火” 2002年,30岁的董朋周当选为望都县寺庄乡郭中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但当时,村内矛盾隐患较多,群众缺少致富门路,两委班子战斗力涣散,摆在董朋周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尽管困难重重,但董朋周全然没有在意。 “新官上任三把火”。董朋周走上岗位的“第一把火”放在了村两委干部的精神思想上,组织村干部学政策、学法规、学农技,用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用精神统一干部思想;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财务管理上,董朋周依规建立健全财务、公章使用、奖惩、工资等一系列制度,进行详细、具体、严格的界定,彻底解决棘手的问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第二把火”董朋周便是“给副职放权”,鼓励每一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放心大胆干工作,调动起村干部的一心为民谋福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为了开阔村两委班子视野,董朋周把“第三把火”烧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带领村干部到“全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南街村学习当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治村理念,结合郭中村实际,从中体悟心得,形成一套符合治村、管村的独到经验。 “三把火”烧向了思想、烧向了面貌,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一心务实,实心干事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心为民领民走致富路 从2005年开始,在董朋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搞调研,跑市场,广寻致富门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气候、土质状况,郭中村开始种植马铃薯和甜玉米。 起初,群众都怕担风险,不敢尝试。为打消群众的疑虑,董朋周带头种植,并与京津客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在董朋周的带动下,郭中村种植马铃薯和甜玉米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年增收达80万元。 “种植马铃薯确实比玉米小麦效益高,我已经尝到了甜头,就算累点心里也高兴。”种马铃薯已10年多村民李志会深有体会地说。 随后,郭中村又相继开办了服装厂、箱包厂、皮毛加工厂、养殖场,每一家企业董朋周都跟着忙里忙外给企业牵线搭桥。 如今郭中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跃居全乡首位,村容村貌也随之改善,新道路、新路灯、自来水、新广场……,郭中村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村里好事实事接连不断,有这样的村干部,是我们村的福气!”村民们刘聪高兴地说。 把握机遇村支书炼成副乡长 2009年,董朋周参加了全省面向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乡镇公务员考试,但仅招1人。为了备考,董朋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挤时间看书复习。平时和朋友外出吃饭,董朋周也随身带着参考书,只要有空他就拿出来看几眼。功夫不负有心人,董朋周笔试和面试均获得了第一名,实现了从村支书到公务员的“华丽转身”。 由于工作出色,2009年、2011年,董朋周被市委授予“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保定好人”。今年1月,董朋周成为寺庄乡副乡长。 从村支书到副乡长,董朋周坦言,他还在努力适应新角色,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只是称呼上的变化,更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自己将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群众的期待。 |
关键词:望都,村支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