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九旬亲历者口述八年抗战:大生产运动
刘林之老人,胸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张华摄 前排左一为刘林之,这是他抗日战争期间唯一一张照片。张华摄 长城网张家口4月9日电(记者张世豪 通讯员张华)刘林之是一位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的老人,今年快90岁了,居住在张家口。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颁发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近日,他向长城网记者口述了八年抗日战争的经历。以下是刘林之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口述。 1941年、1942年,在我15岁、16岁的时候开始担任区青救会主任,到县里做青年工作。青年是指16岁到2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 我们在青救会的工作,有号召青年、农民建设我们的边区。边区政府一开始就在阜平县成立,成立后进行各项建设,特别是1942年、1943年以后,根据地特别困难。你想想,阜平县本来就是一个穷县,处于晋察冀边区,除了老百姓自己吃饭外,还要有各方面的抗日军队吃饭,另外敌人每年都要进行两三次扫荡。 这几年,敌人包围、封锁和扫荡,边区根据地进入了特别困难的时候,这个时期我们是“糠菜半年粮”,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干部吃饭,一人一碗小米饭,吃的菜就是把豆角切成段,一人五六段,腌得特别咸,所以菜吃得少。老百姓吃树叶、吃野菜,一锅饭抓上两把玉米面。根据地的军民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候。 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抗联会(注: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后,党将青救会、妇联、工会、农会等群众抗日组织统一为抗联会,即抗日联合会)就组织青年、农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聂荣臻司令员派来一个团在大沙河(注:阜平县境内的一条大河)两岸开始修地、淤地,用石头砌在河边,洪水来了淤泥就会留下来,也就形成了耕地。用这种方法,我们造出了几千亩地。那时候只要能打粮食就行,能够有饭吃就成,我们就组织老百姓上山开荒。当然,现在不让在山上随便开荒了,为了防治水土流失。 机关干部都有生产任务,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们都要去搞生产,去种地,纺线织布,进行大生产运动,要丰衣足食。 我们阜平县最著名的劳动英雄叫胡顺义,他养猪养鸡,开荒种地,不仅完成了交公粮的任务,自己还能丰衣足食。 从生产上度过困难时期才能使根据地坚持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大生产运动。 |
关键词:抗日战争,阜平,大生产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