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塑造心灵的事情【长城时评】
●储瑞耕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河北省搞了“阅读在我身边”系列读书活动,中央电视台举办了“2014年中国好书”专题晚会,入选的图书有30部,用心的观众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这一点从电视播出现场不少人热泪盈眶也可以看得出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塑造心灵的事情。它能够使得我们感悟历史和现实,能够使得我们明白世间万物的规律,能够使得我们掌握人类的最新精神劳动成果,能够使得我们头脑丰富、心胸开阔,能够大大有助于我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近几年,我曾经应邀到河北省平山中学、石家庄40中学、安徽省马鞍山外国语学校、江苏省武进湟里中学等地方做过关于读书的演讲。面对成百成千的中学生,我发现一个问题:如今的中学生课业负担太重了,哪有时间课外阅读啊?而对于一个人、一个青少年的人格初成,课外阅读往往非常重要。我记得正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中的许多故事,《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中外图书,对于我的性格、信仰、人生态度,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而这些阅读活动通常都是在“课外”进行的。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如今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减轻,进而有利于中学生在课业之外自由地能动地阅读。二,阅读是一个人终生需要做的事,比较起青少年中学生而言,人的中青年乃至老年都应当有阅读的习惯。 三国时代吕蒙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吕蒙曾经总是借口事情多太忙不爱读书,孙权对吕蒙讲:“要你读书,不是说要你当博士,而要知道历史、兵法。你说你事情多太忙,你有光武帝、曹孟德忙吗?他们还手不释卷呢!”吕蒙听了深受启发,于是发奋读书,史书、兵书,很有学问。后鲁肃见他,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死后,吕蒙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成就了一番事业。 无数实践证明:阅读有“陶冶情操”、“调节心情”的功能。当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你强迫自己坐下来读书,往往会有助于自己摆脱烦躁。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总是很具体、很琐碎、很感性、很麻烦的;而书中的东西,总是比较宏观的、超脱的、理性的,它常常可以引导和启示我们高屋建瓴地来看待和对待生活中的许多具体的人和事。 从阅读的目的性和功利的角度看问题,玩笑绝对不是生活。一本书,你总得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从中吸收到一些良好的思想的启示吧。有人说:我看书,就是为了快乐,“哈哈一乐”就满足了。我想,“哈哈一乐”当然总比“哇哇一哭”要好,但是满足于追求“哈哈一乐”,不说有点思想启迪,不说有点精神收获,这样的一种阅读态度、阅读观念,是不是不大行啊?“精神食粮”怎么讲? 阅读的多元化时代到来了,说到阅读,回避不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纸质书本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关系。我认为没有必要拘泥于是通过纸质书还是通过电脑、手机来阅读,关键在于静下心来,真正经过思考吸收一些东西,关于世界、天下、历史、国家、社会、人生,科技、文化、艺术,乃至生产、生活技能,等等。动脑子的阅读,电脑、手机也可以,当然应当防止肤浅、马虎和潦草;不动脑子的“阅读”,纸质书也不行,因为也有可能去犯形式主义的“一目十行”、“看报看题,看书看皮”、浅尝辄止的毛病。 对于阅读,我曾经归纳过这么几条—— ●人不吃饭肚子饥饿,人不阅读精神空虚。 ●吃饭要有好心情,阅读贵在兴趣浓。 ●吃饭贵在不断求新味,阅读贵在不断求新知。 ●吃饭不可以不讲究卫生,阅读不可以不有所取舍。 ●吃饭必须按时(一顿不吃饿得慌),阅读必须坚持(一曝十寒就枉然)。 ●吃饭之后是劳动,阅读之后是运用。 ●吃饭与生命同在,阅读与生命同在。 不知天下诸君以为然否? |
关键词:读书,心灵,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