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国际家庭日” 邢台桥西尚泉社区评比和谐家庭

来源:长城网 作者: 2015-05-13 16:47: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邢台5月13日电(助理记者 刘杨 通讯员 刘亚丽)穿过绿荫斑驳的街道,拐入小胡同,多位老人有说有笑地跨进了邢台市桥西区尚泉社区居委会的大门。5月12日,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前夕,这些老人作为和谐家庭的“掌舵人”,代表全家领受社区颁发的“和谐家庭”匾额。

  幸福的家庭总有很多相似处。手捧匾额,说起家庭和睦的“秘诀”,老人们竟都提到了“以身作则”。分享心得时,老人们也各有一套“和谐处世经”。

   李洁芳家里“和为贵忍为高”

  儿子、儿媳,孙子、孙媳还有个重孙,都有各自的住房,可就是愿意陪着75岁的李洁芳在一套单元房里住。说起家人,李洁芳的嘴角始终翘起:“只要孩子们高高兴兴,让我怎么做都愿意。”在她的眼里,家里事儿都没有原则问题,所以都不是个事儿,忍让、包容,这家就能和和美美。

  每天早上8时,李洁芳都会奔赴菜市场,一日三餐的后厨供应全由她“承包”。同住一个屋檐下,她不让儿女孙辈出一分钱。儿媳则主动承担家里保洁卫生、上灶做饭。

  李洁芳特别乐于和家人聊天。看孩子时、遛弯时,她会讲故事,讲自己的经历、感受,讲自己母亲一辈对家人的忍让、包容和无私付出。“和为贵忍为高”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走进家人的心中。

  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家人。孙媳一嫁进门,就被李洁芳的儿媳郑重嘱咐:“吃饭一定先给奶奶盛好。”李洁芳年过九旬的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已完全不能自理,她的儿媳照顾时从未皱过眉,给老人勤洗勤擦。孙媳一有空就陪着李洁芳遛弯、聊天。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杨建华为家庭甘心“奉献”

  1951年入朝,1954年回国,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83岁的杨建华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奉献”。参军、工作为国家奉献,回到家,为家人奉献。

  当兵时,杨建华每月有6块钱津贴,5块钱会寄回家。兄长一家有困难,他会及时帮忙。上孝敬父母,下正面教育子女,尽心团结兄弟姐妹。

  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少人家都会外出捡煤核。杨建华的儿子在铁路附近捡到一枚铁钉,本以为收集起来卖掉就能贴补家用,可一番善意,却被杨建华训诫,“那是铁路用的,必须送回”。不占不义之财,甘心奉献,不图回报,杨建华自己做到,也同样要求子女做到。

  如今,笑称自己是家中一把手的杨建华包揽了家中各种用度的采买,水、电、燃气等费用的交纳,“为家里奉献所有,我高兴。”而老伴儿生病住院时,孩子们的悉心照顾让他欣慰。

  陈永昌“尊老爱幼”从自己做起

  1957年,陈永昌的父亲因病过世。次年,18岁的他参军离家。每有津贴发放,他都将一大部分寄回家中。作为长子,陈永昌一肩担起奶奶、姥姥两家人的生活。老人的丧葬,都是他亲自打理。

  “榜样的力量无穷。”陈永昌说,一家人“尊老爱幼”,咋能不和睦?不只儿女孝顺,孙子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还先给他们老两口每人买了双老北京布鞋。得知他做了白内障手术,2岁的重孙女来家里时,一定会问“老爷爷你的眼睛好点没”。

关键词:和谐家庭,崇尚,美德,邢台

责任编辑:郭飞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