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让轨道上的京津冀御风而行【长城时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祁伟艳 
2015-07-22 11:53:04
分享:

  京津冀一体化全方位轨道交通,为我们展现出一副跨行政规划协同发展的样板模式。对于国内其它相类似地区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发性,这应该可以看做是未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

  利用五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将建成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轨道上的京津冀”呼之欲出。而此时此刻,京张高铁、津滨城际、燕郊至北京站的以及津保等铁路线路或轨道交通的建设与施工,正在广袤的京津冀大地上展开、推进。

  铁路建设与发展在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方面,之所以能一马当先、先行先试,除了得益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顺势而为的天时,其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系统化、人民群众出行普遍首选交通工具的大众化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可以说也赋予了铁路建设与发展御风而行,得天独厚的地利与人和优势。

  铺开轨道上的京津冀蓝图,27条城际铁路线路,如同蛛网一般联结着三地,打通的不仅有“断头路”,更为关键的是打通了三地更为便捷的互通性路网,将有效改变三地内部分地区望路兴叹的局面。

  一系列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伴随着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完善。相关铁路的建设,采取“铁路+土地综合开发”模式,设立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化市场化的管理与运作,将能降低政府的财政性投资,最大限度地使用社会资本,使融资和发展模式得到更为广泛的拓展。

  而在城际铁路等道路建设开建之前,产业转移已然先开一局。北汽集团黄骅产业基地、白沟、永清服装产业等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随着铁路等建设推进,产业转移的频率会进一步加快,京津冀三地的来往,将从城与城之间的来往,变成为城市群间的内部交往模式。

  轨道上的京津冀,最直接的效应是带动辐射作用。随着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沿路周边将会形成新的产业重镇、产业园区,带动周边上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延伸,带动的是三地的就业,加快的是三地的产业转型步伐,提升的则是三地经济发展质量,受益的则是三地乃至更大范围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更深一层次的影响,则是三地特别是河北、天津在城镇化步伐方面,将会受到深远辐射和带动,远非经济价值所能涵盖。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运输生产增速放慢,铁路公路水路客货运量增速放缓的经济运行状态下,加快京津冀铁路等建设,正是对这一历史性任务和当前形势的有力回应。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道路先行正在加速。轨道上的京津冀,让协同发展各个系统得到基础设施上的支撑。加上“互联网+”这个无形的联络沟通渠道的建构,“两条路”的建构,正在使京津冀浑然一体、命运与共,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梦之路更快更近。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这是当下所有人共识。建设与完善“轨道京津冀”,铁路部门有担当、能作为固然可喜可贺。但是,我们更希望或者期盼,由此带来的突破与改变并引发起“蝴蝶效应”形成倒逼,促进与加快各方资源要素的整合,让轨道交通说走就走的“消堵”期盼早日到来御风而行。祁伟艳

关键词:京津冀,轨道,铁路,发展责任编辑: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