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借考察之名公款旅游,“体恤下属”不是“挡箭牌”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0-12 22:57: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乘公务考察、学习之机,顺便游山玩水,到旅游景点也“考察”一番,而费用都打包在差旅费中,这是不少公职人员期盼的美事。在一些单位,这种现象也很司空见惯。

  贵州官员公款旅游:借考察机会到三亚游玩

  “以前,我还一直以为在外出考察学习过程中公款旅游是正常的事呢!现在看来,这个错误的观念真得好好纠正纠正了……”当干部职工们在贵州省习水县纪委编印的《警示教育读本》上看到原安监局副局长冉隆涛借外出考察学习之机带干部用公款旅游受到查处的案例时,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事情要从2014年9月说起,当时,正值贵州省委第二巡视组进驻习水,一封群众举报信引起了巡视组的高度重视,立即将这一线索按照程序交给习水县纪委。随后,县纪委快查快结,迅速将冉隆涛在外出考察学习期间用公款旅游的违纪事实查了个水落石出。

  根据相关规定,县纪委给予冉隆涛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公款旅游费用收缴国库。“当时只想着让干部们放松一下,却没有意识到这是违反廉洁自律的行为……”接到县纪委下发的处分决定时,冉隆涛早已愧悔不已。

  考察学习为何变成“公款旅游”?

  公款私用的一个借口

  政府庞大的职务消费成了一个“无底洞”,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共同消耗着国家财富。因为有公款“撑腰”一些干部将“一掷千金”玩到几近疯狂的地步,拿着公款大吃大喝,到处游玩,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挥霍着公款。对一部分党政干部来说,公车变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各种费用都堂而皇之的变成“汽车修理费”。

  全国范围内拖欠公款的“黑洞”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人知道答案。据悉,原安监局副局长冉隆涛借外出考察学习之机带干部用公款旅游一案,县纪委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公款旅游费用收缴国库笔者认为,如此不疼不痒的处罚,根本一点效果都没有。拖欠公款是一个顽疾,久治不愈,根结何在?显而易见的是处罚没有力度,其实贪污和挪用在现行刑法上都是有专项罪名的,不能因为数额的大小就有天壤之别的处罚,本质上都是党政干部藐视国法,精神缺钙、信仰缺失。

  如何让公款消遣,不再蔓延?首先,国家应该加强监督,其次,相关人员制定财政、财务上相关法律条规配合,每个政府机关逐渐配备指定的会计,最后,对赖账不还的党政机关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从严治理,停职停薪,甚至开出公务员队伍。严惩公款私用的党政干部,以儆效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政法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培育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笔者认为在习主席的领导下,腐败一定会销声匿迹。我们的“中国梦”则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即将到来。(马珊珊)

  作风走了歪路

  值得注意的是,考察学习与公款旅游总是“傻傻分不清楚”。前一阵曝光的怀柔区纪委书记周燕,就是利用公务活动剩下的时间带团去所在地的各个景点旅游。而此次副局长带领下属公款旅游也是在考察学习后。可以说,把考察学习当“挡箭牌”的公款旅游是干部作风问题中难以剔除的顽疾。

  不论何种借口,公款旅游都浪费了国家财产和公共资源,也损害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为此,大力打击公款旅游势在必行。一来,探究“考察”的实质,建立一个公开、透明、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公家的资源沦为私用。二来,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还需把纪律和规矩铭记在心,真正铲除公款旅游生存的土壤。

  为人民服务的路好走,也不好走,关键是找对方向。部分干部在群众利益和个人私利的“路口”没有选对“指向标”,走了作风的歪路,必须靠法纪将其拉回。公款旅游的歪路,领导干部切莫再继续走下去,只有及时回头,踏上为人民服务的大路,才能收获群众的认可。(王君莉)

  沦为官员自肥的闹剧

  结局虽然是简单的,但是也是残忍的。为何在公款旅游的问题上屡屡出错呢?其实这个还是在于制度的漏洞以及官员的自我意识不够强烈造成的,谁人都可以去旅游,但是用公款来买单,这是坚决不行的,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不少的“身先士卒”的例子,已经说明了。俗话说得好: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一味的让公款落在官员或者是公职人员的口袋里,那无疑就是在挪用群众利益,这样的干部能够称之为为民服务吗?

  虽然可能官员自我的诡辩是认为自己的行为那是“体恤下属”的,当然无可厚非的就是,官员要与自己的下属关系融洽才能够推动工作开展,但是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够越过底线,践踏红线。“体恤下属”貌似是正当而合理的理由,其实质仍然只是“公款旅游”的幌子。从广州到珠海、深圳,到三亚,公家买单的逍遥游,的确皆大欢喜。然而,这已触碰了纪律的红线,受到查处是咎由自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把纪律和规矩牢记在心,不断匡正自身行为,才能让“体恤下属”等不再成为“四风”问题的借口,让“变相公款旅游”丧失存在的土壤。(唐糖糖)

  要彻底刹住这股风

  近年,在中央三令五申和舆论的不断抨击下,单纯的公款旅游已有所收敛,但搭出差便车的公款旅游触动并不大。究其原因,除了其有一定隐蔽性,不易被查处外,就是多年来它已成为许多机关的惯例,人人都不以为意,顺风车不搭白不搭。

  更严重的是,有的所谓学习考察,原本就是为公款旅游而特加的帽子、幌子。不是禁止公款旅游吗,那好,我们到那儿学习取经,借鉴经验,多么冠冕堂皇!于是,落后地区到发达省市,发达省市则到国外,说是学习考察,不过是合个影,听听介绍,而多数时间都在旅游景点逍遥。

  不管是搭公务便车还是假冒学习考察之名的公款旅游,其实都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既靡费公帑,又败坏机关作风。它不仅涉及违纪,更与贪污公款无异。要彻底刹住这股风,需更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

  (据中国新闻网、中国网、荆楚网、长江网等)

关键词:公款旅游,考察,体恤下属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