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屡禁不止 应“疏堵结合”让秸秆释放大能量
眼下秋收已经进入尾声。每年到了秋收的时候,不少农民朋友都难免会遇到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那就是秸秆到底该怎么办。 近日,记者在河北唐山、天津宝坻等地走访发现,收割后的农田里升起阵阵浓烟,这是一些农民在焚烧秸秆。尽管两地均全面禁止在露天烧秸秆,但农民此举并非抱着旧习不放手,而多是无奈之举。当地农民称,自己回收秸秆不仅利润少,还存在耽误抢种冬小麦等风险。政府回收秸秆作饲料的模式虽然很受欢迎,但当地养殖场对饲料的需求量有限,大部分秸秆只能被烧掉。 回收秸秆农民利润低 风险大 动力不足 在窝洛沽镇附近,农民老许告诉记者,村里人知道烧秸秆污染环境,但回收有几个难题,首先是成本偏高。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收秸秆不能用机器,“否则都打碎了没人要”。雇人来收割的费用是10元/小时。收一亩地的秸秆,要两个人干4到5个小时,成本是80到100元。此外,把秸秆运到附近的草料场或养殖场,运费约为50元/吨,运一亩地的秸秆大约要75元。未脱水的秸秆收购价格约为140元/吨,农民卖一亩地的秸秆能拿到约200元。刨去人工费、运费,也就挣几十块钱。“为这么点儿钱费时费力不太值当。”老许说。 “收秸秆还有很大风险。”他提到,机器不到半小时就能收一亩地,而且几乎不受天气影响。人工收割遇到刮风下雨就得停工,“我们还得提供食宿”。此外,地里的玉米、秸秆收完后还要抢种冬小麦。“人工收的慢还可能停工,又挣不到多少钱,耽误了种冬小麦得不偿失。” 秸秆焚烧难禁止应“疏堵结合” 有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秸秆总产量达到9.64亿吨,可谓数量巨大。而在这大量的秸秆之中,约有20%左右被遗弃或焚烧处理,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多年以来,尽管国家多次出台法规禁止各地焚烧秸秆,但是由于秸秆回收利用成本偏高,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焚烧事情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情况,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应对,某些地方甚至出台了“即刻起,发现一起,曝光一起,问责一起,如再发现一把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地免职”的“史上最严”禁烧令。 对于频繁出现的秸秆焚烧事件,不能光靠一个“禁”字来解决,应该提倡“疏堵结合”,即为秸秆找一个好去处,变废为宝。 对症下药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 加大对秸秆焚烧“重灾区”及其农户的救济力度,惟有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扶植,让农民从秸秆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获得远比“烧秸取灰”更多的利益,禁烧才能深入人心,得到切实遵守。而规模化、社会化则是综合利用、综合整治最“多快好省”的途径。 在国家与社会的层面上,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诸如稻杆造纸、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发电等,让秸秆变废为宝。如果农民收集秸秆不是受损而是得益,不用严防死管,谁也不会把“宝贝”当成垃圾烧。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家,农民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电厂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业与农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只有让农民得到实惠,认识到秸秆的潜在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农民随手焚烧秸秆的问题。 (据法制晚报、经济日报、央广网等媒体综合报道) |
关键词:秸秆焚烧,疏堵结合,秸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