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预警”齐发“呼吸之痛”,蓝天不能等风来
导语:据12月1日中国天气网报道,中国北方雾霾严重,面积一度扩大到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2个北京大小,接近法国面积(法国面积为55.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数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爆表”,北京单站PM2.5浓度近千,35个监测站23个达到六级严重污染。 岂能“此霾绵绵无绝期” 区域内燃煤、机动车污染源排放,进入采暖期后,燃煤污染排放明显增加,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但我们想不明白的是,近日一份图表显示,纽约、巴黎空气质量都在优级,而整个华北十倍于上述城市,致使北京地标建筑,因雾霾原因而被消失,华北各地城市汽车总量超过纽约了还是超过东京了?同是北半球的国家,都面临着冬季取暖的问题,咱也不说俄罗斯集中供暖的政府补贴如何到位,甚至开水都入户了,室温可控了,英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治污大业,伦敦1952年的污染悲剧,却正在咱们这里上演,我们只想知道,环保部门治理污染可有一个时间表? 其实,正常情况下,雾霾如是何产生的,治理过程及方式怎样,都不该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只知道有这么(这些)个环保部门该负其责。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恪守现代文明的生活准则,最多在适当的时候,让渡出一些基本的权利,为整个国家的治霾工程做出一点牺牲。而至于如何解决,那就是有司的责任,我们不听那些根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我们只需要一个具体的结果,而这个程序是公开、通明、有作为、有担当、有效率、有时间表的,我们不要此霾绵绵无绝期,这个要求,请问环保部门,过分吗? 重霾不能等“风局长”解围 要减轻人们的“心肺之患”,亟须把应急响应方案进一步做细做实,在严重雾霾袭来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提前精准预测预警,强化应急调度指挥,各司其职、协同行动,把应急减排等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相关的企业、工地和责任人。而要彻底减少重污染天气,还要通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铁腕执法、严格问责,以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发展。 要注意的是,大气污染防治急不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粗放发展,我国在30多年时间内集聚和爆发了发达国家100多年中遭遇的环境问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大量排放,使得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远超环境容量。难以承受的污染之重,治理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而,大气污染防治更是等不起。解决不好大气污染治理等环境问题,不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随着一股冷空气的到来,华北重霾2日有望消除。雾霾暂时散去,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当继续查找薄弱环节,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只有这样,下一次不利气象条件出现时,才不会手忙脚乱,等“风局长”来解围。只有这样,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时,才不会让生态环境这个短板,拉低人们的幸福指数。(刘毅) 给发展模式敲响警钟 要打响“呼吸保卫战” “治污减霾药”其实没少吃,效果为何难如人意?根本上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方式和观念没有转变,过度依赖“黑色GDP”,而忽视“绿色GDP”的建设。 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场严峻的“呼吸保卫战”。近年来,环保国策入法、污染信息公开、按日计罚,政绩考核方面,各地政府已经向着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产能过剩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转变……随着一项项政策和制度的改进,人们期待未来的空气质量会逐渐好转。 此外,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有专家建议,唯有打破治污“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启动碳排放交易权,运用市场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缓解“雾霾中国”的“呼吸之痛”。 绿色发展是幸福之路 尽管发生雾霾的原因有多种,但最终可以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其规律,我们是无法改变的,要尊重并适应其变化,人为因素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要减少雾霾发生的频率,就必须控制人为的污染。雾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为的污染超出了自然可承受的范围,消除雾霾就必须减少污染物,这是普通民众都懂的道理。 消除雾霾产生的机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在现实中无法消除雾霾?其实重要的原因是利益纠葛在一起,我们无法割舍掉获得的利益:为了利益宁可牺牲掉环境。要消除雾霾,部分污染大的企业要停产甚至永久地关闭,就要少开车甚至不开车,这涉及众多人的利益。治理雾霾人人欢迎,但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就“消极抵抗”。 频繁发生的雾霾,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黄牌警告:环境告急,现行的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模式不行了,必须转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才是我们未来发展之路。雾霾频繁发生,从实证的角度不断地提示我们,没有干净的空气我们并不幸福,只有绿色发展才是我们的幸福之路。(姜文来) (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红网等) |
关键词:橙色预警,雾霾,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