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就业难是好事”值得警醒,人才培养模式需反思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11 23:14:2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大学生就业难绝对是近年来媒体和网络聚焦的焦点话题之一,每每提起来,舆论对于大学生群体几乎是一边倒的“同情”,大学生们也一面埋怨抱怨,一面酸溜溜地追忆他们从“前辈”口中听来的大学生的“黄金时代”,对所谓的“工作包分配”垂涎欲滴恨不得早生20年。可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近日却有不同见解——大学生就业难是好事,大学生就业就该难。毫无疑问,此言一出定会受到毕业生群体和媒体的“围攻”,可这话真是“乱放炮”和“哗众取宠”吗?

  “就业难是好事”值得警醒

  话糙理不糙

  大家千万不要忘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在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属于“稀缺人才”,被各种用人单位争着抢着聘用的年代里,产生了多少眼高手低或名不副实的大学生?“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柜”、“考上大学等于越过龙门”等观念曾在很多年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甚至让很多人把高考视作了古代的“科举”。有些人觉得只要跨过独木桥就算是“功成名就”,甚至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酿成了一幕幕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而随着“就业难”情况的出现,哪个大学生还敢在四年大学生涯里不努力强化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谁还敢视进入大学门槛就意味着一辈子无忧?当大学生们纷纷低下高昂的头颅,认真看待自己脚下的道路,对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家庭,对整个社会,不都是一件好事吗?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规律,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文明社会选拔人才的应有机制。“就业难”的问题固然要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加以改善和解决,但梦想着回到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好工作等着的时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高校教育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们的就业可能会越来越“难”。与其躺在床上“想当年”,或者一天花上绝大部分精力抱怨和埋怨,不如抓紧时间在大学期间充实自我,让自己在同龄人中处于相对领跑的位置,到时候“就业难”自然与你无关。

  所以说,换个角度来看的话,郑校长的“大学生就业就该难”可谓话糙理不糙。其深层次的涵义在于,这样的竞争状态有利于督促年轻人更加上进,就好比在大学生云集的“鱼池”中丢入了“就业难”这一尾“鲶鱼”。最后送所有大学生们一句经典老歌中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经历过“就业难”的风风雨雨,只要你够强大,何愁不见到出人头地后的绝美彩虹挂在你的天空中?(王羡古)

  不是“乱放炮”

  一者,大学生就业难是公认的社会事实,我们无法妄言它背后的现实真相,可是如果真要细想一下,就业难题对大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来说也不见得是坏事。假设一位大学生今年即将毕业,由于不存在就业问题,毕业出去找工作顺风顺水,那么这位大学生还会为了一份应聘书而努力地去提升自己能力吗?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存在大学毕业后可能找不到工作这种现状,许多大学生才迫不得已地加强自身素质,转变就业的观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是就业难题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一步步在提高,虽然偶尔会出现一小众大学生素质低下的情况,但那只是个例而已,大环境下也正是这种就业压力给了大学生们一种焦虑心态,至于许多大学生对待遇高低的刻板成见,本质上是来源于大学专业设置的供需短板。

  二者,公众对就业难题存在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难题就是坏事,就业难就是断了自己的活路。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还未让教育观念得到切实转变,很多家长并没有切实将子女教育与就业的现实结合起来。长期以来,公众对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不如精英教育更能体现人生和社会价值,这种观念早已是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还需要一些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念,破除鄙薄的高等教育偏见以及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毕竟唯学历的倾向是不全面的,会形成“大多数人想进来却进不去,大多数人想出去却走不了”的恶性循环。

  三者,既然对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并未药到病除,那么为什么不顺其道而为之?主动迎合就业压力,学会更多的技能,更早地融入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既然北上广就业竞争压力大,那我就去“西部大开发”、去偏远地区支教、去创业……这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很大,对于大学生朋友来说,很多人都无法满足自己的专业对口,如果想要回避就业难题是不可能的,与其逃避还不如主动迎合,把它当做一件好事,或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潇)

  解决“就业难”还需多方努力

  就业难,难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结构性失业,即学生具备的技能和现实工作需要的脱轨,供求失调,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高不成低不就,宁愿闲赋在家,不愿“将就”就业。

  对于结构性失业,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积极的就业政策,对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性的优惠;各地各高校要从三方面抓起,一是要从了解市场供求上下功夫,做好专业调研及合理调整,二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拥有的过硬的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三是全面开展宣传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推进大学生向基层发展和自主创业工作;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就业工作;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至于不愿“将就”就业,就要加快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客观合理评价,对职业预期过高。有一个公式,即“就业=能力×资源×机会/期待”,笔者认为可以清晰得表达出就业期待越高,就业机会越低这一观点,所以,笔者建议,大学生要先就业再择业,如果一味的保持高傲的心态,选择逃避,那就业难题就难攻破了。

  就业难是一个现状,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它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又可以倒逼政府、学校、企业、大学生向上发展,解决“就业难”,还需多方的一起努力。(万晓宇)

  加大创新力度 加强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难,不完全是大学生的过错。将孩子从小学培养到大学毕业,对于家长来说,是关爱多多,投入多多,而“投入”就应该讲“产出”。这其间,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家长投入大把大把的学费将孩子交给学校来“加工”,结果呢?“商品”出厂了,到社会上却“销”不了,这其中“生产厂家”难道就没有问题了吗?说句不中听的,“你们生产出来的一部分是伪劣产品”。这其间,作为大学校长,最应该反思的是“作为高端加工厂,高校为何仍有产品滞销?”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问题,我们的大学校长也难辞其咎。

  大学校长,重任在肩。我们的大学如果在人才培育上“精雕细刻”,其“产品”一个个畅销海内外,那就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怕就怕“收费过后又粗制滥造”。(张传发)

  (据东方网、四川在线、南方网、四川新闻网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