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网眼看河北·记者手记]体验渔民的辛勤与智慧(下)

来源:长城网 作者:袁立朋 邓光韬 宁晓雪 陈美冉 2015-12-14 11:26:1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12月11日讯(记者 袁立朋 邓光韬 宁晓雪 陈美冉)按着原定计划,长城网“网眼看河北——‘记者沉下去、深化走转改’大型基层纪实采访活动”报道组在进行完“打苇子”的体验生活后,下午,如约来到了安新县大淀头村老四姑娘家学习如何织渔网。

  一张张渔网透出的智慧与织就的幸福

  素有京南水乡之称的白洋淀,捕鱼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之一。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捕到又大又多的鱼,渔民除了要练就一手捕鱼的绝技外,更要有上好的捕鱼工具——捕鱼网。一张小小的捕鱼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它承载了渔民多少智慧与幸福?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老四姑娘家。

记者在老四姑娘家体验织渔网。

记者在老四姑娘家体验织渔网。长城网 袁立朋 摄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热热的炕头上竖着两根铁架子,铁架子中间撑着一大把密密的细如发丝、洁白如雪的渔网丝,老四姑娘正在飞梭走线地织着渔网,只见她左手抻着线,右手拿着梭,梭子在线和网之间不停“飞舞”,还没等记者看明白梭子是如何穿梭于网线之间的,她就已经织出了一米多长了,看着老四姑娘娴熟的动作,轻松的表情,记者不禁惊叹:真是好手艺!

  观察了一会儿,记者已经按捺不住想要跃跃欲试了,在老四姑娘的指导下,凭着刚才的记忆,记者开始数网眼、穿梭子、拴坠子、拽网线……此前老四姑娘那一套娴熟的动作,已经让记者手忙脚乱起来,双手左钩右抻,一通忙活,虽然是坐在炕头上织网,但不一会儿已腰痛手酸,汗流浃背。“慢慢来,别着急,这是个熟练活。先理清顺序,再一步一步操作……”在老四姑娘耐心的指点下,记者的双手才渐渐使上了劲,梭子也在手中慢慢“游走”起来,一张看似小小的渔网,经过了记者和老四姑娘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才织好。记者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身体上的酸楚瞬间化作了满足。老四姑娘告诉记者,这种渔网不能机器加工,只能靠人工编织,可以说,每一张渔网都落满了巧手姑娘们辛勤的汗水。通过亲身体会,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老四姑娘告诉记者,今天织的这种网叫做“捕鱼三层网”,是因为这种渔网一共分三层,中间一层网是小孔网,是兜鱼用的,上、下两层网是大孔网,专门为拦住捕到的鱼设计的。这样的渔网,不但能捕到十多斤的大鱼,甚至能捕到大海里的对虾,据说这里是“捕鱼三层网”主要产地之一。不捕鱼的时候,妇女们就会在家织渔网,不仅能提供给自家使用,还能外销增加一笔收入,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可达到2—3万元。可以说,织渔网工艺,不仅成为了当地的主流手工产业,还对传统工艺进行了传承,在此之上,当地百姓还勇于创新,不断对织网工艺进行完善与改造。比如:祖辈渔网都是用蚕丝做的,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制作工序繁琐,要经过“晒”、“洗”、“油”、“熬”等多道程序才能制作完成。而且蚕丝网捕鱼后还要及时晾晒,所谓“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是源自于此。如今的网线都改进为胶丝,既省去了旧工艺那些繁琐的制作和保养工序,还降低了制作成本,而且这种胶丝网更耐泡、耐撕扯,使用更方便,制作更简单。

  如今的大淀头村,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老四姑娘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越来越好,每天看着干净的街道,漂亮的环境,心里都是敞亮的。环境好了,来我们村参观游玩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了,我打算明年再开个农家乐,做点小买卖,小日子越过越美了……住在这,心里都是美的,我现在觉得可幸福了!”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记者今天的体验生活也在和老四姑娘的依依惜别中结束了,伴随着落日余晖,记者踏上了返程之路。然而,村民们幸福的笑容还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

关键词:网眼看河北,记者日记,白洋淀,织渔网

责任编辑:宁晓雪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