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顶岗实习”生意味浓,别让实习没了“学”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22 23:26:0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记者在顺德和东莞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但却从事着与工人完全一样的工作,而且拿着可能还低于正常工人的薪水。他们就是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据多方面的信息推测,目前在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工人其实都是这些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工”。

  用学生工获利违背实习初衷

  变成了一条各取所需的产业链

  学生工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并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力;他们所参加的顶岗实习,也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务工取酬”行为。大量招揽学生工,实则是珠三角众多工厂应对用工荒、降低用工成本的变通之举。在新的形势下,东莞等地的制造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务工者的吸引力——可以说,这是市场之力自发调节的结果。既然无法从人力市场招来足够的工人,当地工厂便只能另辟蹊径,转而选择用“学生工”来充实生产线。当然了,这并非是基于自主意志的双向选择。学生们几乎无法拒绝,只能乖乖遵从老师的安排。

  就这样,“顶岗实习”变成了生意,变成了一条各取所需的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常要超时工作,却往往只能获得一点微薄的报酬,切身利益丝毫得不到保障。至于说“锻炼技能”,或许也根本无从谈起。因为现实是,学生工更多只是干着简单重复、毫无技巧可言的高强度工作。在混满6个月的实习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工会义无反顾地逃离生产线。

  或异化为“生财捷径”

  这两年,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渐渐变了味,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情形,值得警惕。

  一是企业和学校之间已经形成了利益链条,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被安排到这些企业去顶岗实习。媒体刚报道过的西安华中科技技师学院打着“锻炼学生对企业模式的了解”旗号安排一年级学生去东莞实习,而且一去就是三个月,过年也不能回来,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二是专业和实习岗位“驴头不对马嘴”,比如一些学习会计、计算机甚至美术、服装设计的学生也被安排到了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又怎能增加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职业认同和有助于专业成长呢?三是舍近求远,不惜“孔雀东南飞”。内地的一些企业足够“丰富”,而一些学校却对家门口的企业“视而不见”,率领学生长途奔袭,如此吊诡怎能经得住拷问呢。四是令人咂舌的“人头费”值得追问。此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有企业急需招聘客服人员,经多方对比,准备向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招学生“顶岗实习”,却被学校开出的“每个学生1万元”的天价费吓了回去。而新闻里陈述的“现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过8000元”事实更是“公开的秘密”。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此高额的人头费支出,用工企业不会犯傻,只能从学生工的薪酬里克扣。

  副作用不可小视

  制造业在饮鸩止渴,不利于延续升级

  一方面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人被顶岗实习的学生所替代,另一方面却是制造业高端技术工人“用工荒”事实的“高烧不退”,制造业就在这种短视与需求错位中出现发展偏差。“顶岗实习”,不仅有损学生基本权益,从长远角度讲,也不利于制造业的延续升级。对制造业、学生和校方都没有一点好处,实乃是饮鸩止渴的错误之举。

  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一些工厂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惜通过与职校合作,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实习大军”,这种实习顶岗,严重超出了国家关于实习不超过6个月的相关规定。这样,工厂的人工成本短时间内确实得到控制甚至是下降,但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危害性,一是既侵害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和就业权益,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不能培养出技术过硬且相对稳定的工人队伍,形成技术高低起伏的“动荡周期”,对企业而言,实则是有些得不偿失。

  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制造业重复着劳动密度大、低成本、低附加值等低水平状态,制造业产品成了“白菜价”的代名词。这些企业及其产品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疲态来。这与工人技能低,与企业缺乏长远的人才储备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企业利欲熏心地谋求用学生大军降低人工成本,一些学校也打着校企合作的名义,在迎合着企业的这种需求,这就衍生出学校与企业的不法合作,而直接受侵害的则是学生的权益。这一点,在一些人口大省表现的尤其明显。学生成为“顶岗大军”,作为劳动监察部门和教育部门,显然有失职之嫌。

  让职业教育失去本来意义

  毫无质量的顶岗实习,不仅让职业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势必会对区域制造业造成深远伤害。众所周知的是,人力市场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于特定产业的优胜劣汰、转型升级,素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倒逼作用。但是,人数众多的“学生工”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被安排着来填补,那些业已被普通务工者所抛弃的“工作”。于是,那些本应关停并转的低端工厂,又得以苟延残喘。久而久之,我们有理由担心,珠三角的产业调整,会因此停滞不前。

  顶岗实习的学生工,必须被负责任地安排到有意义的岗位训练技能,而不是被当成是廉价的、通用的、不能自主的“劳动力”被兜售。捍卫健康的用工秩序,我们也不应容忍两种性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市场化的人力雇佣关系之外,对于“学生工”一类的指令性、特殊性的用工形式,各方理应保持足够的警惕才是。

  别让实习只有“工”没了“学”

  对学生工自身而言,忽视技能提升的“顶岗实习”也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实习,只是一个阶段的观察、跟班学习。而并不意味着直接去成为一个“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换言之,如果说到职校去学东西,就是去制造企业打工,那么,职校存在的意义何在?学生为何不直接去企业,而非要经过学校培训呢?以制造业发达的德国为例,所谓职业教育其实更侧重的是奠定学生的深厚技能基础,在企业实习中提升自我,成为成熟的“蓝领”。显然,学生工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其工人的角色,而忽视了学生的权益。

  当我们在讨论学生工时,其实是在讨论职校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实习。一种值得学习的模式是“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侧重于实习的内涵。而只有这样,把职校学生的实习抓好抓实,才可能让职业教育为一线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据郑州晚报、华西都市报、红网、荆楚网等)

关键词:学生工,顶岗实习,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