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小伙张习连用“核雕”帮助37位残疾人创业
长城网廊坊12月23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赵雪)他16岁学习核雕工艺,先后从师廊坊市永清县民间雕刻大家杨恩奇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周雪官。学成至今教授学员500余人。他无偿教授37位残疾人,帮助他们创业、就业。在他27岁时,成为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县核雕”的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他首次参赛,至今获得近40个奖项,他开启了“冀派微雕”艺术的先河,他就是永清小伙子张习连。 16岁遇恩师开启核雕人生 1980年,张习连出生于永清县别古庄镇赵百户村,自小家境贫寒,家中以种地为生。机缘巧遇下,他拜永清县民间雕刻大家杨恩奇为师,从此开启了他的核雕人生。这一年,他仅仅16岁。 杨恩奇是别古庄镇后刘武营村人,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雕刻,他的核雕作品曾用来出口,为国家创外汇。后来,杨恩奇在镇上开了个小工厂,慕名而来的学生有很多。张习连自小爱好画画,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他的雕刻技艺是杨恩奇的学生中较为出众的一个。半年后,张习连就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核雕了。 据介绍,张习连的核雕以桃核、橄榄核,梨木,桃木、紫檀木等为原料,在这些材料上雕刻出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或者是民间故事、吉祥传说等。整个制作工序分为选材、设计、整形、画图、粗雕、细琢、打孔、抛光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要求十分严格。回忆起向杨恩奇学习的那七八年时间,张习连说:“老师教育学生时是慈祥的,也是严格的,他会适时地鼓励我,称赞我,也会把我的不足之处严格地指出来。” 对张习连来说,最难的要属自己设计图样这一道工序了。在他与老师学习第7年的时候,老师为考验他的功力,给了他一本牙雕的图册,图册上面绘的是立体的八仙,老师让他加上自己的想法,设计并雕刻出一套八仙作品。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年的经验,加之没有样品做参照,张习连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半年后,他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因当时牙制材料贵,他就用8块直径在2.5厘米,高约12厘米的黄杨木雕出了这套八仙作品。作品完成后,他仿佛开了窍,变得更有信心了。张习连说着,拿出那套八仙作品向记者展示,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将这套作品卖出,每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看看,鼓励自己。 2004年,张习连得到了杨恩奇的全部真传,老师告诉他,自己能教给他的已经全部教完了,但是,做这行要活到老学到老。这行没有永远的第一,只要认真学,一定会比现在好。不久,张习连听说,江苏苏州的雕刻十分有名,他便辗转来到苏州,拜在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周雪官的门下,学习了三年苏作核雕技艺。 教授学员引领村民致富 此后,张习连学得了两位老师之长,他的核雕作品既有北工的简洁流畅,又有南工的圆润细腻。2006年,张习连学成归来,在村里开办了一个小作坊。 这时,别古庄镇雕刻工艺的大环境很好,人们普遍认可这门手艺。很多村民听说,张习连学艺回来了,便将孩子送到了他的小作坊里。在2013年之前,张习连都是免费教授的,如果学员们刻出了合格的成品,他就收购。2010年,是他收徒的顶峰,学员们来了一波又一波。这一年,学员的年纪跨度也很大,15岁到50岁都有。年轻的还好说,可年纪大的学员该怎么教?张习连犯了难。“我教的年纪最大的学员是住在邻村东贺村的张大娘。她找到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我考虑到,大娘50岁了,眼睛可能不太好,学东西会更费时、费力。另外,她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种着地,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她。但是她的态度很诚恳,我只好答应让她试试。”平日里,张习连对待年轻学员是十分严格的,他们做出的成品,他不会轻易收购,目的是让他们将功底练好。但对待张大娘,张习连完全放宽了标准,有时本不该验收的成品,他为了鼓励她,便验收了。在张习连的帮助下,张大娘学成了技艺。 至今,张习连共招收学员500余人。这500余人不仅来自周围20余个村街,有的还来自山东和东北。除了技艺,他还将进货渠道、销售渠道等与学员们共享。学员们学成后,也可以回家创业。张习连认为,市场不可能属于他一个人,越多人去从事,这个行业才会更兴盛。“目前,核雕市场很大,几乎全镇都在做。手工艺对环境没有影响,但却能创造很大的财富,它带动的劳动力年龄层大。有些年轻人辍学了,就在家门口学习手艺。大人们农闲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就能创收。可以说,我们这一带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非常少。” |
关键词:廊坊,张习连,核雕,残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