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为“无手机课堂”点个赞,低头族如何才能抬头
导语: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也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抬起头来认真听课,全国多所高校在推行“无手机课堂”。 推行“无手机课堂”不过是回归常识 是课堂纪律的重申 大学课堂上有学生不听讲,并非手机时代独有的现象。移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不是也有不少学生在课上看武侠小说吗?可见,“无手机课堂”虽然听起来名目新鲜,但仍是一种治标之策,在大学课堂的新问题前,管理者更该思考的是,如何与时俱进,让课堂真正具有吸引力。 具体而言,高校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一些学生不守纪律的一面,也有高校考核机制过分重视研究忽视教学的一面。如何提升高校课堂的学习效率,需要刚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学生学习,比如前述的“无手机课堂”,就是从硬件上减少学生贪玩的机会。同时,亦需要改进考核机制,提高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积极性。譬如前不久有报道称,中山大学一名教师准备带学生去草坪上一堂社会学课,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这种授课方式无疑比普通的填鸭式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重在培养好习惯 推行“无手机课堂”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多倡议、多引导,这一举措值得提倡与推广。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放下手机,是在培养他们学会克制的态度,养成好的习惯。 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身专注的精神。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排除各种诱惑的干扰,有定力与静气,“专注”便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对大学生来说,课堂能不能认真听课,取决于其有没有专注的态度。放下手机,专心听讲,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好习惯,才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无手机课堂”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消除手机依赖影响。让大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很有必要。 对症下药,不能治标不治本 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现代流行病,不仅限于学生,也不仅限于课堂。需要各方查找病灶,对症下药。手机的本质是一种交流传播媒介,是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化时代,手机已全方位介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利用得当,则如虎添翼,反之则深受其害。就手机进课堂而言,除了干扰、影响之外,也可以成为讨论、交互、接收良好讯息的课堂“助教”。由此可见,工具是否利用得当,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之。而用“无手机课堂”来治疗课堂“低头族”或手机依赖症,犹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治标不治本。 首先,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手机止步课堂,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外在环境,但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根本还在于老师的教学水平。课程安排新颖,内容深入浅出,学生自然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会开小差,从而学到更多知识,反之,老师照本宣科,味同嚼蜡,即便是没有了手机的诱惑,也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其次,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是一门最难的自修课程。大千世界诱惑无所不在,任何“工具”一旦过度使用,都会陷入过度依赖、沉迷的泥沼,何止手机?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修身养性,不断成长,才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为手机所“伤”,还能将手机等一系列科技产品变成有益于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以及提高现代生活品质的助力,这才是手机与学生、与课堂、与人生最应该分辨清楚的主次关系。 “低头族”需矫正自己的心理“无意识”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具有缺陷,这个也是正常现象,无需上纲上线。对手机不可自拔的校园“低头族”来说,他们的心理意识更趋向于早些年让无数家长老师头疼的网瘾症状。但不同的是,手机赋予的生活功能更加强大,因此,“低头族”并没有因此而与外界自我隔绝。相反,他们利用手机来实现的生活便利性,反而会更多。 然而,正是因为手机使用频率过度,自己也会陷入到“无意识”状态中。仿佛一下不看手机,就会错失一次秒杀相机的机会,和异性好友的即时通讯就会“不在服务区”。其实,“低头族”们正是陷入到某种人为的陷阱中。这种“陷阱”,正是信息化时代把生活频率提高后,无形中给人“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的紧迫感。 去商店里来一次实体购物而非网购,和好友写一份白纸黑字的书信而非QQ,去电影院里看次美国大片而非爱奇艺。“低头族”们如果把触角放到手机之外,会发现世界的大不同。学校方面更应该打造这些心理的“绿色通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真正地解开那些“低头族”的手机枷锁。 (据京华时报、南方网、大河网、红网等) |
关键词:无手机课堂,低头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