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80后大学毕业生玩转“婆婆的”织布机
长城网邢台1月5日讯(助理记者 刘杨 通讯员 张珠丽 代国英)黄晓戴一副眼镜,看上去颇有几分书生气,可一旦蹬上织布机,便像换了一个人,动作流畅、技艺娴熟,看上去完全是个地道的织布工。她现在不仅是平乡县丰州镇老吾庄村的儿媳妇,还是本家老粗布第四代传承人,更是手工老粗布的发展经营者。这个80后的年轻人,从织布到卖布,从婆婆的一台织布机发展到了20多台织布机、两家实体店、一个网店,将老粗布从平乡老吾庄村推向了义乌、广州、唐山……
1985年出生的黄晓,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也曾自己就业,婚后本打算专心做丈夫的帮手,但婆婆和她的一台织布机,彻底改变了黄晓的想法。 2010年,黄晓嫁到婆家,婆婆一间屋子里就放着一台木头的织布机,在家务农的婆婆除了上地,就是在那台织布机上忙活,不时地会有十里八乡的村民上门买布,同村人婚丧嫁娶需要老粗布也会前来预定。当时,虽然婆婆的手艺颇受乡亲肯定,但周村村民需求有限,婆婆的收入仅能做个零花钱。 “曾祖母在世时,常常组织村里妇女织布,给八路军做成衣裳、鞋。曾祖母和爷爷都是在送衣服的路上,不幸被敌人发现而牺牲的。之后,为八路军织布、做衣服、送衣服的活就由奶奶接了手,直到解放。在俺们家,织布的手艺和故事代代传承了下来。”2011年,婆婆给黄晓讲了老粗布和本家的故事,从邻里赞美的言语中,黄晓也为婆婆的织布手艺骄傲。 不应该把这个传统而优秀的手艺和产品推销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接受它吗?黄晓决定放手一搏。“爱人有自己的生意,足够养家,我只想把这个传统的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接受老粗布这个好东西。”黄晓说。 请美院学生给老粗布增加时代感 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繁杂,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经线、刷线、作综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全部采用纯手工艺,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操作技巧。线挂到织布机上,织起来更是经纬交错,一根根朝上挂,梭子在其中一次次穿梭,才能形成一批批的老粗布。 工艺虽然复杂,但挡不住黄晓要学的心。自小上学、从没干过手工活的黄晓,跟着婆婆进行了系统学习,邻里间也都为黄晓蹬上织布机感慨:好儿媳,现在年轻人有几个能学织布的!学成后,黄晓没有满足于传统手艺,她又开始琢磨如何使老粗布花型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有时代感,怎么能让它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此,她又托关系请来美术学院大学生,专门设计老粗布花型、产品样式。现在,这两名美院学生可是她的元老级帮手。另外,黄晓还联系深加工公司,将自己的老粗布加工成汽车坐垫等产品,丰富了自己的老粗布产品。 带织布机上展会让老粗布有了新市场 厚实漂亮的老粗布在黄晓的努力下一批批出手,黄晓注册了“茵逸轩”品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起实体店,还发出去大量广告,但收效甚微,来购买老粗布的人仍屈指可数。“别人为什么不买?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产品的价值。”黄晓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也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一次展销活动,让她茅塞顿开。 那是唐山的一个展销活动。得知消息后,黄晓带上两个人,拉上一台织机,去现场纺花、织布,没想到竟得到了很高的认可,当天纯利润2万多元。”想起当时的场面,黄晓至今还非常激动,那天卖出去的全部是高档产品,这让她更加确信,纯手工老粗布是有市场的。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体验式销售”,老粗布也逐渐从唐山走向广州、江苏等更多的国内市场。去年10月份,黄晓的老粗布又作为河北四家手工业代表之一参加义乌手工业展会,这两天她就收到了义乌那边的订单。 带动3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 “2014年的营业额40多万元,2015年的还没算,肯定比前年好。”黄晓笑着说,她很感谢婆婆的这项手艺,也感谢周村的“织布工”。记者了解到,黄晓不仅把传统老粗布推销了出去,赚到了钱,织布机由婆婆原来的一台增加到现在20多台,同时给周村30多名妇女带来了就业机会。 “我就挨村找有点织布基础的在家农妇,提供织布机,她们可以选择到我家,也可选择在自己家里织布。”黄晓说,动员农村妇女加入到她的队伍中来,必须得考虑到村里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家庭的特点。 “她们在家织布既为我节省了空间,也方便她们自己,村里人一般实在,我对她们干活也很放心。”黄晓说,有了任务,她东奔西走传达信息,织布人员只负责织布,大家的工作效率很高,去年40余万元的交易量,从来没有耽误过发货。 |
关键词:80后,大学生,传承工艺,“织布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