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供给侧改革步伐,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
导语: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列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关键一环。“僵尸企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危害很大,但据媒体报道,目前有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处置“僵尸企业”时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玩起了“拖字诀”。 清理“僵尸企业”是当务之急 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市场机制奈何不了。说来说去,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大包大揽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场信号失灵。 “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亏损,但总能在退市的关口,有如神助般获得政府补贴而“保壳”成功。 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这些“僵尸企业”不但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还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石”。 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 清理“僵尸企业”,须多管齐下 先清除僵化思维 清理“僵尸企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不能懒政惰政、求稳怕乱,决不能再继续抓住既得利益、局部利益不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坚持负面清单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开放式市场逻辑秩序,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谋划好路线图,建立科学有序、尽量减少社会震荡的退出机制,完善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实物、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迟滞了经济结构转型,因此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魄力让它们或者“入土为安”,或者“置之死地而后生”。 “僵尸企业”之所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从政府那儿得到了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和输血。一旦停止补贴和保护,“僵尸企业”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同时,社会资源总量有限,保护了“僵尸企业”,就意味着另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得不到相应支持。因此,我们下决心“腾笼换鸟”,也是为成长型的企业留出发展空间。 要有改革创新的智慧 企业之所以成为“僵尸”,一方面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成长性预期,不具备长远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企业有相当大的经济体量,以至于“大而不能倒”。对待一些解决了大量就业、集合了大量财富资源的“僵尸企业”,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其“一死了之”,而是要有创新思维。要像搞“器官移植”一样,对其进行兼并重组,让其中的有用成分与良性部件发挥最优效应,以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源。 要有心系群众的担当 对“僵尸企业”动真格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层次改革。既是改革,必然有利益的深刻调整,其中有企业会因经营难以为继而破产,有职工会因企业重组或破产而丢了工作。对此我们要有心系群众之担当,在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统筹考量、周密部署。要关心利益受损群众的生活,帮助他们转换思想认识,引导其正确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才能使改革平稳而有实效。 要靠市场 清理“僵尸企业”必须坚持“市场出清”,这不同于“乱收费”“乱摊派”“乱设卡”等“乱象”的清理。“三乱”清理,只要行政手段足够果断坚决、能够一贯到底就可见效,而“僵尸企业”的清理不是一个只要运用行政手段即可立见成效的事情。“僵尸企业”仍然是企业,同样也是市场的必然主体。与其他“非僵尸企业”相比,差别仅仅在于“僵尸企业”既失去了最低限的市场竞争能力,又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市场价值,还处于社会价值接近于零的“准死亡状态”。既然“僵尸企业”本质上仍然属于企业,“僵尸企业”的清理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依据市场规律,通过市场交易,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直至最终实现市场出清。 “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最终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实现企业的自我淘汰;二是掌握较多资源、企业经济技术基础也较好,但缺乏创新能力和失去市场成长力的“僵尸企业”被高成长力的优质企业依据市场竞争和等价交换原则兼并重组。两种出清方式既可以并行不悖,也可以互相交叉。 “僵尸企业”最终退出市场即市场出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然涉及市场无力调节的其他非市场问题,因此必须有政府的适度参与。“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过程不仅要求身在其中的各类企业都必须始终遵循平等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的原则,还要求“僵尸企业”退出前后的企业产权始终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劳资关系始终能够得到合理对待。前一方面体现的是“僵尸企业”退出过程中的市场决定关系,后一方面体现的则是“僵尸企业”退出过程中的政府规制及其扮演的“公平第三方”角色及其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 “成功”企业也不能高枕无忧 《长短经》里说:“岂非随时设教沿乎此,因物成务牵乎彼。”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就事业要根据现实的社会条件,遵循变化规律审时度势。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也直言自己作为首席执行官的经验是:避免由“可靠老手”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事实上,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所有的企业都身在其中,并不只针对所谓的“僵尸企业”。尤其是作为中国经济“顶梁柱”的上市公司,该如何身体力行实施“供给侧改革”,可能是这项新政能否顺利推行实施的重中之重。 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而言,“供给侧改革”对其传统的产供销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产品销售平台的互联网化,原材料采购的比价平台,客户网络下单的瞬间响应,当然最为要紧的是产品的研发创新;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上市公司而言,“供给侧改革”可谓为服务业大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无论是文化影视产业,还是体育产业、养老产业、休闲旅游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所指。突破现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业绩下滑,还是为了让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在企业内部蔚然成风,与改革大潮一拍即合。 “供给侧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拥有资本优势、融资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的成功企业应先行先试,打好实施“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仗,为其他企业做出表率,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成功。 (据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湖南日报、河南日报等) |
关键词: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