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要注意!河北每百人中有14人患有精神疾病
导语: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石家庄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就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做出详细而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一项权威的调查显示,全省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达140.47‰,这意味着每百人中就有14个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科医生说,眼下,随着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竞争激烈让精神障碍的人们越来越多,白领、高收入等是重点人群。 资料图
【权威发布】石家庄市贫困重症精神障碍患者重点救助 根据《工作规划》要求,全市将加强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健全市、县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有条件的县(市)、区重点建设一所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在县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精神科或精神心理门诊,消除精神卫生服务“空白区”。到2020年,全市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350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5名。每个乡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至少有1名具备精神科执业资质的医师。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标准化心理卫生工作室,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市级开通一条心理援助热线,建立一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将心理援助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为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心理援助支持。 同时,将加强服务管理,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工作,对急性期和病情不稳定患者及时转诊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病情稳定后回到村(社区)接受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及规范管理。乡镇(街道)综合管理小组和村(居)关爱帮扶小组参与居家患者管理,协同随访病情不稳定患者,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或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治疗和生活中的难题。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患者,由公安部门送强制医疗机构进行强制医疗。 在救治救助方面,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全市将充分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资源,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保障。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医保门诊慢病保障范围,享受慢病门诊待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二级及以下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且在医保(新农合)目录内规范治疗的,实行出院即报,报销比例不低于70%。对流浪乞讨人员、三无人员,应当按照属地管理,集中托管实施救治救助。同时,将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列为重点救助对象,符合政府救助条件的,按照规定资助其参保参合。参保(合)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报销和社会救助后的自付部分,按照救助政策给予救助,实行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疗救助,实现符合救助政策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疗机构合规住院费用零负担,所需资金由市、县两级在救助资金中统筹安排解决。 将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列为重点救助对象,符合政府救助条件的,按照规定资助其参保参合。参保(合)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报销和社会救助后的自付部分,按照救助政策给予救助,实行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疗救助,实现符合救助政策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疗机构合规住院费用零负担,所需资金由市、县两级在救助资金中统筹安排解决。 ●有条件的县(市)、区重点建设一所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在县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精神科或精神心理门诊,消除精神卫生服务“空白区” ●到2020年,全市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350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5名 ●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医保门诊慢病保障范围,享受慢病门诊待遇 【健康调查】每百名成年人中有14人患有精神疾病 您知道吗,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我感觉不好,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睡眠差,不愿意运动,记忆力下降……这些症状都可能是精神疾病。省六院专家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省18岁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全省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达140.47‰,这就意味着每百人中就有14个人患有精神疾病。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全省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抑郁障碍患病率高达27.01‰,是患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47.5‰,这个数据与国际普遍调查的患病率49‰相近。 省六院的专家说,调查中他们发现,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50岁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更为突出,70岁以上痴呆患病率高达135.14‰。除痴呆患者外,各种精神疾病患病率以50岁到69岁患病率最高。需指出的是,通过调查发现,高达27.01‰的抑郁障碍患病者中,仅有少数患者到专科医院就诊,这一点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现在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集体焦虑的状态。心理学家分析,这与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关。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一些心理坚强的人能够正确应对,那些心理不够坚强的人往往会被心理问题折磨,甚至击垮。”据省六院的专家说,精神疾病包括十大类400多种,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重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实际上,一些社交恐惧症、酒精依赖性和滥用性障碍、神经性厌食、贪食、心情恶劣等都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王学义说,眼下,精神科每天的门诊量有300人左右,这个数据和10年前相比几乎增长了10倍。“生活工作压力大、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矛盾增多等是精神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王学义说,中青年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还同步呈现低龄化趋势。 【详解】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哪些? 一、抑郁症 抑郁症正被广泛地受到关注,这反应出社会生活逐渐加大的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心情不好,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病人常常说高兴不起来,终日愁眉苦脸,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话少,精力疲乏,不爱活动,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严重的有自责自罪感,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或冲动,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反复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而反复检查其正确性;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患者的这些想法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却又控制不住。 三、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惧怕,且伴有头晕、心悸、出汗、颤栗,好像随时要晕倒,例如害怕空旷、幽闭、高处等场所,害怕社交场合,怕猫、狗、打针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地极力回避。 四、精神分裂症 此病的不同类型表现多种多样,偏执型表现为凭空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夸大、被害等多种妄想,多数病人沉湎于幻觉或妄想之中,不与周围人接触。青春型表现为言语增多,情感喜怒无常,行为紊乱,幼稚、奇特。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少语少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或者正好相反,行为冲动,不可理解,砸东西,伤人毁物等。单纯型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日益脱离现实生活。 五、自闭症 又称孤独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起病于婴幼儿期,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孩子常与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会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异常,时常发出怪声,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自娱自乐,兴趣局限,行为上常自寻刺激、自我伤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痴呆症 痴呆症反应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对精神疾病的深刻影响,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 【说法】白领等四类人群易患精神类疾病 究竟哪些人容易患精神类疾病呢?记者在采访了多位心理医生后得出的答案是,白领、家庭主妇、老年人、学生四类人群属于易感群体。 学生:考名校,找份好工作,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不少家长“唯成绩论”,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诱发精神方面的疾病。 家庭主妇:不少职业女性在告别职场成为全职太太后,心理容易变得脆弱而成为“绝望主妇”。陷入心理困境的全职太太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社交圈变狭窄,甚至变成“宅妇”,无法从更多外界“支点”的评价中感知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因而慢慢失去自信。二是缺少职场竞争和兴趣爱好的培养等“外力刺激”,让她们不善于应对逆境。 老年人: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抑郁症患者在不断增加。老人得心病的原因主要是出行不便、身体受到各种慢性疾病的折磨以及对衰老和死亡的畏惧,因身痛而生心病。此外,一些在养老院生活的长者缺乏子女的关心,也使得他们精神抑郁。 白领:从门诊上不难看出,精神类疾病患者中有很高比例属于精英、骨干,他们大多比较情绪化,平时思维敏捷、做事灵活,且凡事追求完美。殊不知,这样的人群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对策】心理专家给开出“心灵鸡汤” “精神心理疾病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样,都是可控可治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患者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家人、朋友能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多数人能避免更大的伤害。”王学义建议人们应做到以下5点: 一、不过分苛求自己,知足常乐。不要因为一些小过失责备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同时要懂得并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需有知足常乐的满足感。 二、培养积极心态。通常人们很容易认为是事件本身引发了情绪的改变,其实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发了情绪问题,同样的一件事由于角度和观点不同,思考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学会换位思考,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较为客观地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改变思维方式,情绪也会随之好转。 三、学会放松的方法。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多听听音乐,也可以出门旅游,暂时离开压力源,彻底放松。同时应学会有意识地放慢生活的节奏,调整日程表。遇到不开心或不如意的事情,找朋友聊聊天等都是消除心理压力的好方法,娱乐的方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令人心情舒畅。 四、学会解除压力的技巧。比如深呼吸、自我暗示、冥想、运动等。 五、一旦发现自己比以前变得沉默、拒绝交往,容易失眠,尤其是早醒,总是很负面地看一些事物,不容易高兴起来,身体乏力,精力减退,兴趣下降,容易发愁,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学习或工作效率下降等,应及早到专业机构去诊治。 (据燕赵晚报、石家庄日报、凤凰网健康综合) |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健康,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