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监考教师之死无关道德,别给学生乱扣“冷血”帽子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23 14:34: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这两天,一条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的帖子称,江苏泰兴济川中学一名女教师在监考中去世,参加考试的初中生目睹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仍平静地做完题, “是考试太投入了、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危险。”这个帖子引发一些人反思——中国当今教育方式是否已经失败了。

  最新的报道说,上述帖子描述的并不是事实。该校校长介绍,当时监考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老师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这一事实应不难查证,调看教室视频或询问班级同学即可,如果老师确实坐在教室后面,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给考试的孩子们头上扣上“冷漠”的帽子就很不应该,还涉嫌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那名发帖的家长显然没有掌握全部事实,而在发帖中加入了自己过多的“演绎”,这些“演绎”出的内容,又恰恰与公众对当前基础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的印象吻合,于是快速得以传播,以至于大家不再追问事件的真相。

  监考女教师之死无关道德

  一个人言辞冷漠,并不表示他内心同样冷漠和麻木。以《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为例,其中的女儿诉说老师猝死时语气冷漠,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冷漠指的是没有对教师的死亡表露出充分的感情,没有满含泪水和显得心情沉重。成年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次面对死亡感受到的震撼和恐惧都无比强烈,心平气和地描述死亡相当艰难。但是,监考老师的安排一般是随机的,考生不熟悉监考老师也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女生的表现可不可能是被吓到了呢?因此,随意对一个学生的指责难以绝对成立,更不能将此结论随意推广。

  考生继续答题也不能说明他们冷血而麻木,更不能得出他们是没有感情的考试机器这样的结论。在公共场合,遇上有人突然发病,最好的选择是及时叫救护车和采取最必要的救助措施,如果办不到这些,至少不要添乱和增加抢救难度。同理,无论考生是否及时察觉监考老师的异常,过分惊慌失措都不足取。据这些报道的意见,似乎考生们都必须搁下笔,抱头痛哭才能在道德伦理上无可指摘。校方在事后及时辟谣,称考生在事发后及时报告其他监考老师,迅速打120将女教师送往医院。无论事实上学生表现如何,这些都不该成为责难考生在考场保持冷静的理由。

  学生是否冷漠、麻木也不应成为媒体批判教育体制的端口。教育体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发生教育事故,舆论自然容易剑指“体制”。但是,即便一个班级的学生冷漠,也并不能代表全国学生都如此,教育体制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城市的一所学校,跨越无数的可能性强行在二者之间制造关联,这样的报道只会遮蔽事实。鉴于此,读者更应时刻保持冷静,检验自己的判断能力是否在无意识中已遭绑架。

  不要轻易给学生扣上“冷漠”的帽子

  指责学生麻木毫无道理

  吴老师年仅36岁,英年早逝,这样的消息让人心情沉重。面对这起悲剧,一些网友将反思的矛头指向应试教育,有人说,“应试教育,将学生过早地训练成了缺乏基本常识和生活技能的做题机器。到最后,当教师需要学生救命时,却发现学生正埋头做题,为了多得几分,而全然忽略你的存在”。又是应试教育又是做题机器,发帖人的愤怒可见一斑。

  问题是,这种正义显得不够扎实,这种愤怒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应试教育确如过街老鼠,但纵有万般不是,也不能背上所有的黑锅。事发时,学生埋头做题,真是见死不救,真是冷漠无情,真是为了多得几分而忽略老师的存在?如果属实,这样的学生简直毫无人性,我们的教育也确实太失败了。但是,稍微冷静的想一想,也很难得出学生冷酷的结论。

  在未掌握真相之际,便痛“殴”学生,谴责应试教育,认为学生被培养成考试机器,显然不够理性,不客观。从最本质的人性出发,哪怕学生是考试机器,见到家长或老师发生了意外,也不会不做声的。

  应基于事实进行处理和反思

  对于女教师监考中去世这起悲剧,应该基于事实进行处理和反思。首先应该调查并公布事实真相,公众不能不顾事实真相,以讹传讹,批评学生冷漠冷血,如果由此给当事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则是错上加错。假如事实真相与家长发帖所指相去甚远,发帖的家长应该站出来向孩子们道歉——这也是一种教育。

  其次,在这起事件中,可能确有学生对老师的死感到“与己无关”,谈到老师去世,就像谈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一样。这需要严肃审视目前的师生关系和学校的生命教育。一些学生和老师并不亲近,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不到亲切,老师也从学生那里感受不到尊重,这是我国师生关系的现实,不仅师生矛盾增多,而且家长和学校冲突也加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通过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学校办学制度,来修复已经扭曲的功利的师生关系。

  另外,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也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职责,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家庭教育,应该重点放在做人的教育,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关爱心,家长要追问自己的教育失责。现在,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有功利化的趋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多用分数、金钱等功利因素来衡量,这也需要引起家长的警醒和反思。

  廉价表达比“学生冷血”更可怕

  每一起逆转剧的背后,其实都在拷问我们对真相探究的敬畏。不夸张地说,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越来越廉价,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真相”成为一种稀缺品质。发布者缺乏求证的专业素养,围观者只要看到符合自己情绪的信息,就习惯性地随手转发。聚集与发酵,很容易把那些带有公共性底色的信息带入舆论场。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每一次“再传播”其实都强化了个人判断的色彩,它不仅仅是信息的纯粹传播,更大程度上也是情绪的多次发酵。

  中国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但这些问题并不能和“年轻女教师猝死监考中”发生联系。忽视完整的事实,只迎合自己的判断,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的一种非典型舆论生态。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其实并不缺乏观点。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以守望者的姿态观察评说着这个社会,这种积极的介入姿态让人欣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喧嚣的舆论左右,这是每一个观察者努力的方向。每一个人都可以以社会观察者的角色定义自己,但是,他应该懂得,真正的观察必须尊重事实的完整与准确,而不是脑补真相轻易做出价值判断。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过于廉价,那这种表达到底还有多少意义?或许这才是《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的网帖带给人的警醒。当然,这种廉价的表达也不足以悼念考场上英年早逝的女教师。

  (据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

关键词:女教师,监考,去世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