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雾霾津贴可不可以有?戮力攻坚治雾霾才是关键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21 23:25: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河南省郑州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就“雾霾津贴”发放面向全市职工发起问卷调查,近400人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5%的职工支持发放“雾霾津贴”,其中88%的参与者表示支持和理解优先给户外劳动者发放“雾霾津贴”。

  “雾霾津贴”契合劳动保护精神

  “雾霾津贴”属于劳动保护范畴,发放“雾霾津贴”契合劳动保护精神。当然,发放“雾霾津贴”不仅限于发放补贴金,用人单位还可向劳动者发放口罩等防霾器具,并采取必要的防霾措施。至于资金来源,可从企业排污费和车辆燃油税费中拿出一定比例,也可仿照高温津贴发放模式,由用人单位自筹一部分。但需要强调的是,发放“雾霾津贴”应纳入法律轨道,用法律法规统一调整、依法发放。

  要找到发放“雾霾津贴”的最大“公约数”

  不宜打“民调牌”

  民调支持发放“雾霾津贴”的新闻,其看点不在于支持率有多高,而在于合不合适就此话题进行民意调查。像发放“雾霾津贴”这种普惠大众的问题,民意调查与否,都可猜出调查结果,调查的意义不大,对有关部门做决策无多大参考价值。好像“要不要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之类问题一样,拿来进行民意调查,估计调查结果也是支持者要远多过反对者,但有关部门愿意就此进行民意调查,然后根据民调结果调整个税政策吗?答案是:“你懂的”。

  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理应得到尊重,民意调查在许多时候也是必须的。但民意调查不是万能的,一些涉及福利待遇、传统观念转变等话题,并不适宜进行民意调查,因为面对这些问题,人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不可能从“高大上”的视野去思考宏观的可行性。这与政治觉悟和个人素养无关,与基本人性有关。

  对要不要发放“雾霾津贴”的讨论,有利于引发公众对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正面意义,讨论不妨继续。但拿民意调查结果来说事,没有多大价值,弄不好还可能有误导舆论的嫌疑。为慎重起见,讨论“雾霾津贴”发放与否时,还是回归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核心问题,打“民意调查牌”对理性讨论无所裨益,有关部门还是少进行这种民意调查为好。

  应多听群众“好声音”

  各级政府也要看到,对于如何发放津补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如果政府要发放“雾霾津贴”,就必须深入地调查研究,找到发放的最大“公约数”,既要避免“雾霾津贴”的发放制度的不合理,发放面太窄,打击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也要避免“雾霾津贴”发放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人人有份,这样也会打击户外一线群众的工作积极性,甚至还要预防一些领导干部把“雾霾津贴”作为违规发放津补贴的借口,这都这是值得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普通群众是户外劳动的主力军,他们是雾霾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政府在考虑、论证“雾霾津贴”发放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多听听他们的“好声音”。

  雾霾得以根治,谁还纠结发不发津贴

  不能否认,任何有害于公众身体健康的问题都不能忽视。但这毫无疑问需要区别不同情况来对待。除开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不说,就是人类在发展文明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远不止于一个雾霾。使用手机有辐射,输电线路有辐射,飞机车辆有噪声等等。这些对身体或多或少也有影响,是不是都该有相应的津贴?这显然缺乏实现基础,无法企及。不从源头上做考虑、下功夫,雾霾依旧,就算是发放了相应津贴对健康的影响仍然存在,顶多把津贴拿去保健治病,结果还是于事无补。

  话说回来,从公众的角度看,对待津贴、福利之类当然是多多益善,如果能够发放“雾霾津贴”更是求之不得。进而考虑资金来源和分配标准也顺理成章。可事实上,公众在企求“雾霾津贴”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对雾霾长期存在的焦虑。为此,对政府层面而言,首先是要促进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节能降耗产品,强化环境管理,力推绿色环保经济发展,做足治本功夫;对公众而言,更要为健康的生存环境出力,支持国家把更多资金用在“雾霾”治理上,共同努力营造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如是,“雾霾”得以根治,不再影响人类健康,哪里还会纠结于发放“雾霾津贴”。

  (据经济日报、红网、荆楚网等)

关键词:雾霾津贴,民调,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