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珠之痛”呼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长城时评】
三千多家制笔企业、二十余万从业人员、年产圆珠笔四百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这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需要进口的尴尬局面。(1月24日《新华网》) 如果不是阅读了新华网的这篇报道,我想许多人可能会和笔者一样,认为我们随身携带的圆珠笔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仁儿”,有着最朴质的“中国芯儿”。事实上,普通意识里这种常见的“中国制造”圆珠笔,却因为中国未掌握球珠制造的核心技术,而不得不混杂了日本和瑞士的血统,取用进口的球珠来做点睛。而这掺杂了“一点”的血统,却使“中国制造”不得不付出了高昂的材料进口费用作为代价,从而大大提升了笔的制作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利润和竞争力。 在“中国制造”里类似于此的事情并不鲜见。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本来也是“中国制造”的产物,却由于是为美国的创意和设计代工,而只能赚取1.8%的微薄利润;在日本被国人哄抢的马桶盖,则真正应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老话,众人只知马桶盖来自日本,却不知故乡是中国杭州。产自中国的马桶盖被从日本高价搬运回国,这是否说明中国“人多钱傻”,盲目崇外?媒体的调查结果却让人叹息——马桶盖虽是中国代工,依靠的是却日本的模版技术,复刻了日本的严标准高质量,“用起来确实比国产的要好”。 在美国影片《2012》中,拯救世界的诺亚方舟生产基地秘密隐藏在中国,因为“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承担起这项工作”。在全球经济体上,中国以“世界工厂”的美誉独占一隅,地位无可取代。“中国制造”不只成为全球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更在全球的商品加工业中成为叫得响的招牌,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倘若笔工再好,画龙终须他人点睛,也无法称为大师。“中国制造”虽是金字招牌,进口笔珠却碾痛了我们身为制造大国却技术粗放,技术不够精益求精的悲哀。而随着东南亚的制造业崛起,美国的制造业回归,中国制造也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制造若要继续王者之势,必须加大制造业的科技含金量,精进研发核心技术,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为制造业铺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 事实上,创字经济不只是解决制造业危机的手段,更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燃爆点。正如有媒体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基于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热潮正逐渐形成。创字中国,是经济进步的必然产物,是这个时代馈赠给中国的礼物。 为了接受时代的馈赠,政府也是蛮拼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不在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这个时代的中国“求新若渴”,是孕育技术革新最好的温床。 人民网曾经有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你我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中国创造”顺势而起的今天,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技术研发人员,甚至是普通的民众,每一个当代人都责无旁贷。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新出新将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课题供当代人解答,相信解决类似“笔珠之痛”问题的答案,定将包含其中。 |
关键词:中国制造,转变,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