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缓解“招工难”需多管齐下
导语:每年春节过后,各地“招工难”的话题都持续引发关注。今年,这一问题是否依然突出?有什么新变化?“招工难”背后,企业有着怎样的无奈,务工人员又有着怎样的考量?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2008年,工人保底工资只要1800元,那时候,招人很容易。如今,工人保底工资开到4000元,并且包住宿,基本的配套设施也都弄得很完善,即便如此,我也很难招到人。”这是福建泉州市某工艺品公司老板吕巧玲对于“招工难”最直观的感受。 “招工难”要从两面看 是年底“讨薪难”问题的延续 就在年前,媒体大篇幅报道的,是年年清年年欠的“讨薪难”顽疾。为解决这一顽疾,中央层面不惜三令五申,出台多份文件敦促地方政府清理农民工欠薪,但现实效果并不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春节之后,“招工难”问题又迫在眉睫,轮到企业主们犯愁了。“招工难”与“讨薪难”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形影不离。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讨薪难”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根本的缓解,业主所承诺的高薪也就仅仅是“镜花水月”,缺乏其应有的吸引力。 当然,“招工难”的企业并不必然就是有欠薪劣迹的企业,甚至这二者可能也并不出现在相近的行业与领域,一般而言,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多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而招工难则以制造业最为显著。但二者并不能割裂开来。欠薪问题极易引发恐慌,导致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整体恶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就业与外出打工的意愿。 “招工难”也可作积极的解读 “招工难”意味着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的降低,而外出务工意愿降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农民工本地打工机会增多。而这一点则意味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状态有所缓解,意味着过去那种经济体往往集中于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畸形经济格局有所矫正,也意味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跟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许多原来外出务工人员逐步抛弃传统的候鸟式生活,借助电子商务,开发本地资源,逐步打开一片新天地,社会整体经济形态也更趋多元丰富。 招工难,难的是务工者的归属认同感 即便是调高薪水待遇,也难招到满意的务工者,“招工难”让大多数用工者们感到无奈和头疼。在笔者看来,以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务工者就业机会增多,对务工人员分流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原因还是务工人员对用工单位缺乏归属认同感。 “外来妹”已经不再是那个有工作就行,给钱就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越来越重视对自己工作的环境和薪金福利的选择权利。告别朝不保夕的生活,找寻一份有话语权、有存在感、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已经日渐成为很多务工者的普遍想法,所以说“招工难”局面的出现给用工者们当头棒喝,那就是怎么让务工者有归属感。 随着外来务工者年龄结构的变化,务工者的心理状态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今的务工者不再是仅限于将务工作为个人或家庭的谋生手段,其中大多数的人想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很多务工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务工者们,他们不再是想要获取个人收入的提高,更看重的是在城市生活中拥有存在价值和营造更好的个人未来发展前景。 化解“招工难”任重而道远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 “用工荒”问题不是出在劳动力供应一方,而是出在劳动力的需求一方。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化解“招工难”,就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度——让农民工与城里人一样,享受户籍、住房、医疗、就业、就学、工资、劳动保障方面的同等待遇。说白了,只有让农民工能拿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工资,能让他们老有所养、有病能医、居有其所、子女有学上,才能让农民工找到归属感,农民工也才能在城里安居乐业。 试想一下,输入地的吸引力比输出地的吸引力大了,还会出现劳动力需求一方的“招工难”吗?再试想一下,如果不尽快解决农民工的保障问题,即使月薪达到4000元,也可能招不到农民工。而随着内地发展的加速,以及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招工难”还将会越来越突出。 缓解招工难不仅是企业的事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企业不能埋怨等待,必须积极有为。但也要看到,一个国家的产业转型,政府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如果我们的产业转型能够顺利完成,企业能够提供大量富有“含金量”的岗位,无论是“招工难”,还是“就业难”,其尖锐度都会大大下降。 缓解招工难需要企业努力,但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无论是从大的方面推动产业转型,还是从小的方面打造小环境,都离不开政府的努力,都离不开城市的支持。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讲,比发展就是比服务,比发展就是比环境。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同样是比服务的重要内容。 栽“梧桐树”还要当“金蝴蝶” 招工难出现了三四年了,可是有一个地方却没有出现招工难。这个地方就是改革的前沿阵地珠海。全国都出现了招工难,珠海为何能够“不在五行中”?这是因为珠海的企业发展模式不同。他们及早就开始应对用工难了。在珠海企业也是众多的。只不过他们依照发展形势,主动适应人口红利消失时代,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躺在人口红利中睡大觉。目前,珠海的企业有90%以上已经实现了转型,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化为用工少的高科技企业。以往好几个工人控制一条生产线,还忙得喘不过气。如今一个人控制好几条生产线还轻轻松松。 我们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初级产品加工车间,这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可是,我们用世界上最多的工人,生产着世界上最廉价的商品。同样的电能,同样的工人,同样的投入,我们赚取的利益也仅仅是别人的万分之一。 在告别人口红利的时代,我们的企业是需要清醒清醒了,我们不可能在人口红利中永远睡大觉,我们不可能永远使用廉价的工人。我们更不能一直处于世界工业食物链的低端。 这就需要美丽的蝶变,需要我们的企业有从“小蚕蛹”变成“金蝴蝶”的勇气。没有蝶变的阵痛,我们的企业只能在用工荒中埋怨。用工荒不相信企业的眼泪,只有改变自己,只有适应用工荒,才能让企业有新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工荒恰恰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机遇。 (据新华每日电讯、西安晚报、红网、四川在线等) |
关键词:招工难,用工荒,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