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背离清明祭祀本义,“代客扫墓”遇冷在情理之中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3-30 22:18: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在电影《私人订制》里,“代客扫墓”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扫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墓园推出的“代客扫墓”业务,一年不到10个订单,“选择该项服务的人大多是在国外”。

  “代客扫墓”遇冷并不意外

  代客扫墓、网上祭扫,听上去新鲜,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合拍”的节奏想来也不足为奇。然而,这样的所谓“服务”,虽则在操作上没有难度,事实上却鲜有人问津,所为者何?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总有一些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无法直白地花钱购买或轻易被人代替,实现纯粹的商业化操作并不现实,否则,它将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季节,祭奠故人,除了情非得已,但凡有一点可能,人们都还是会选择亲自前往,这既体现了对逝者一种诚恳的缅怀、尊重和思念,更表达出生者一片赤诚心意,对晚辈是一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试想,倘若人情真的淡薄如纸,每逢清明,多数人只为贪图一时方便,极其敷衍地将扫墓事宜委托交由服务商打包代办,纵然在市场竞争之下,磕头、敬酒、痛哭等样样都明码标价,形成一种表面的“互利”格局,但一眼望去,每个坟头前站立的全是与死者的生活并无关联和交集的陌生人,脱离了必要文化内涵的祭扫彻底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代客扫墓”与清明祭祀本义相背离

  折射亲情无价

  “代客扫墓”市场的出现有着必然性,但从实际选择此方式祭扫的人数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此方式扫墓的人数量的确很少,大家觉得让人代替自己去祭祀逝者,失去了祭扫的意义,所以对这种新的祭扫方式不愿意接受占了主要原因,更透露出大家对亲情无价的认同,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现实。

  在金钱至上、亲情沦丧、世态炎凉等片面错误说法横空出世的今日,有价扫墓的遇冷无异于给那些持此说法者及推波助澜之人起到当头棒喝的效果。因为被人为无限放大的亲情流失问题,终究还是少数人心里的刻板偏见,亲情淡漠的案例始终都只能是个别现象,亲情无价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至今没有改变过。

  市场化服务难以实现精神洗礼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是情感互动的根本。“代客扫墓”即使能够提供跪下磕头、敬酒、痛哭等服务,却难以进行情感互动。毕竟,对于“拿人钱财,替人扫墓”的演员来说,表演再投入,也难以投入真情;戏剧再好看,也难以打动人心。一件原本自力更生的事情,如果通过市场化手段托付他人,不可避免会让精神洗礼大打折扣。

  与亲历而为的扫墓相比,“代客扫墓”无疑更加“划算”。“代客扫墓”收费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一笔开支显然要低于“亲自扫墓”。不论是交通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抑或人情往来上的支出,“经济账”上明显划不来,为何许多人依然选择自力更生呢?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往往会借着春节、清明节这样的节日重新于归。对于那些“有心无力”的人们来说,除了“代客扫墓”以外,还可以借助“网上祭扫”平台来寄托哀思、表达情感。这样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未尝不能起到精神洗礼的作用。“网上祭扫”的兴起,在本质上是公众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与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脱离了情感互动和精神洗礼的价值内核,“代客扫墓”遇冷也在情理之中。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在坚守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重塑与更新,对“网上祭扫”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互联网+创新”式的“代客扫墓”不要也罢

  之所以“代人扫墓”的网联网+服务有人订购,一方面是源于订购者对清明扫墓内涵的误解,简单误读成一种形式、一个表演给他人观赏的“秀”而已;其次还有对互联网+新颖服务模式的猎奇心理,正如电影“私人定制”剧情一般,或许能收获一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心理刺激感;最后就是一种面子心理在作祟,兴许自身工作繁忙,难以实现“清明扫墓”,但也生怕让人家看到自个先祖受寂寞。

  实际上,清明扫墓其实就是一个对先辈表达哀思的日子,无论采用何用形式、何种场所,情感表达到位即可,既无约定俗成的格式,也非限定在一时一地。

  古人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清明扫墓”亲力亲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先祖最起码的尊重,而搞“代人扫墓”的举动不仅严重亵渎本应严肃、饱含情感的祭奠仪式,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创新的“剑走偏锋”,实在是不应提倡!

  (据光明网、北京晨报、长江网、南海网等综合)

关键词:代客扫墓,清明祭祀,市场化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