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管家长”很温馨,还要给留守儿童更精准的关怀
导语:为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衔接,构筑家校育人网络,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咸阳市教育局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校园”系列大家访活动。同时要求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配备专职“代管家长”队伍,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每月与留守儿童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通报孩子成长情况。 “代管家长”温暖留守儿童 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对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来说,正是身心成长的时候,在成长道路上会有着诸多烦恼。就当前来说,中小学的孩子学习压力大,从而很容易烦躁,与同学关系中往往更容易产生矛盾,自己却处理不恰当,而孩子们却不善于与父母交流,有时老师工作太过繁忙不能及时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代管家长”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他们不仅可以在学校里及时处理孩子“成长”的问题,还可以定期和家长联系沟通,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代管家长”是一座暖心的“桥梁”,搭起亲情专线,温暖孩子的心灵。就当前环境来看,有着一些特殊的人群应该特别照顾,比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等,这些孩子因家庭教育欠缺,心灵往往更容易受伤,很容易被坏的事物引诱,从而误入歧途。而学校配备专职的“代管家长”队伍,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等专门场所,可以经常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与其家长沟通,使得家长多于孩子沟通,如此,可以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的衔接,时刻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 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空窗 巨大的城乡鸿沟、城乡落差,成为民工流背后的原生动力。数亿农民工抛家离舍进入城市淘金,衍生了愈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据教育部2012年公开披露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200万。“离开家长的日子”,对留守儿童来说意味着沉甸甸的酸楚。爷爷奶奶的隔代监护、亲戚邻居的寄养监护,都替代不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亲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处在情感断乳期的孩子,又遇父母教育空窗期,其困惑迷茫可想而知。 家长缺位,以社会化制度化的“代管家长”补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代管家长”可以是教师,在正常上课之余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更多地关心其学习、生活、情感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等,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每个留守儿童制定出系统的个性化帮扶办案,“一人一策”重点帮扶。要建立完善学校、村(社区)、家庭与“代管家长”之间的信息联动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的无缝对接,使孩子们始终置于可见可控的安全视线内。 专职“代管家长”只是看上去很美 很容易沦落为形式主义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必须加以呵护;频频爆发出来的留守儿童之困,则是社会之痛。关注留守儿童,呵护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全社会都应有的责任。但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怎样的措施才是得力的措施,却需要认真思考,切忌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 从咸阳市的规定来看,措施不可谓不多。其中的一些,也很有意义,比如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比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等专门场所,比如强化暑期防溺水教育、做好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等,这些措施如果落到实处,做到位,对于纾解留守儿童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也有一些,很容易沦落为形式主义,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比如“一对一重点家访”,从要求家访的对象来看,“特殊家庭子女,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留守儿童(含单亲子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学生家庭等六类特殊学生”,这在不少学校,恐怕要覆盖半数以上的学生,如此多的学生,有限的老师,“一对一”,能“对”过来吗? 再如配备专职的“代管家长”队伍,这条措施,表面看确实很温馨,但事实却问题重重。不知当地是如何理解专职的,如果让教师担任“代管家长”,这显然与专职的定义不符,也易让教师超额工作;如果是另聘人员,则经费、人员是否单列计划,教育部门又能否作这个主?还需要明确的是,“代管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又该如何界定,这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每学期写一封信”,看似简单,真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外出务工人员居无定所,工作流动性大,恐怕连信往哪儿寄都是个问题。 难解留守儿童之困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以致于由此而衍生出,留守儿童情感的荒漠化和家教的长期缺位。这也是留守儿童频繁出现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然而,从咸阳市推出“代管家长”的作用来看,它是在“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一些专门场所,让老师履行“代管家长”的职责,经常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每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通报孩子的成长情况。这些所谓的“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等更像是家访,不可能像亲生父母那样,对孩子日夜陪伴“有家的温馨与味道”。由此足可以看出,“代管家长”不可能“完全替代”留守儿童亲生父母教儿育女的义务和责任。 仅从这角度而言,专职“代管家长”,也只能替代留守儿童亲生父母的部分监管责任而非全部。更何况,留守儿童由于情感长期处于“孤独”和只能“落寞”状态,对情感原本就很过敏,而如果忽然来一个专职“代管家长”,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这些留守儿童,也未必买账,甚至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由此足见,要想通过专职“代管家长”解决留守儿童身上的所有问题和窘境,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说到底,“代管家长”难解留守儿童之困。换言之,化解留守儿童之困,解铃还须系铃人,而不是配备了专职“代管家长”就万事大吉。留守儿童之困,呼唤的是父母的亲情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而非对留守儿童本已破碎的情感“进行反复破坏和修补”。 选配“代管家长”务必把好关 把好“责任关” “代管家长”任务不轻,要经常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每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通报孩子的成长情况。时间、任务都有明确要求,而且这项工作并不是一时一事的,只要留守儿童身份存在,就必须要坚持执行下去。这对于“代管家长”责任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没有责任感,不能定时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不能及时、准确向家长通报情况,甚至是弄虚作假,很可能就会耽误儿童的成长,造成恶劣的影响。 把好“能力关” “代管家长”所肩负的责任对其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不仅要具备爱心和责任,还要善于沟通、擅长分析。留守儿童往往比较内向、害怕生人、性格多样,在与其沟通中,要富有热情,不能冷面相向,要能够在与留守儿童的交谈中发现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发现潜藏的问题,并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就可以及时反馈、提出意见,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把好“年龄关” “代管家长”应以中年为佳,年龄偏大则易与儿童产生代沟、难以交流,年龄偏小则缺乏与儿童交流的经验。中年人正处在育儿阶段,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和能力,能够掌握儿童的行为和心理,懂得如何关心以及交流,还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工作,并且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年人体能也较为充沛,能够达到承担繁重工作的体力要求,也能够保证工作开展的长期性。 (据人民网、南方网、长江网、千龙网等综合) |
关键词:代管家长,留守儿童,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