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病急乱投医 高价培训于高校自招是得不偿失
导语:高考刚结束,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就“接力”上场。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相继开启。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少培训机构从密集的考试安排中“见缝插针”,利用高考结束后和自招开始前之间几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打出自主招生考前“突击式集训”的牌子,收取高额培训费,有的自主招生培训机构考前1天培训费用甚至高达近7000元。 “突击式集训”是蒙人骗钱的把戏 折射考生家长们“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突击式培训”收费如此高昂,市场却依旧火爆,明显是抓住了参加自主招生考生家长们的“病急乱投医”心理。对于孩子来说,高考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而有幸参加名校自主招生的考生,大都是在学校里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或在某一领域有突出特长的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自主招生面试、笔试等各个环节,是其能否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关键环节。和孩子的前途命运相比,只要能通过自主招生这一险关,1天7000万元的培训费家长们也心甘情愿。 盲从与迷信的心理作祟 这种“临阵磨枪”式的“突击式集训”对于参加高校自招考试的考生来说,真的会管用吗?笔者以为不见得。连高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都表示,高校自招不是对高中学业科目成绩的考核,而是更加偏重于考生个人能力的测试,考生应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实力,无需参加所谓的培训与包装。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考生和家长宁可花费大价钱去参加所谓的考前培训呢? 其实,这也恰好说明了国内绝大多数考生及家长的盲从与迷信心理的普遍存在。就像高考前的状元房、风水房盛行,以及送考家长要穿旗袍、马褂一样,尽管他们也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于考生而言其实什么帮助作用也起不到,但他们就是愿意听从商家的忽悠以及牵强附会的讹传,这无非是为自己暂时找到一个心理上的安慰罢了。但是,殊不知,家长这样做的结果,反倒更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增添上更大的负担与压力。父母如此在意,要是考得不好的话,对得起父母所做的这一切吗? 回到高校自招前社会上的这种“突击式集训”上,除了家长们花巨资买来了自己心理上的安慰以及培训机构借机发了大财以外,还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难道家长们真的相信,北大、清华、人大的在校老师会不顾学校的规定而走出校门,来到培训班里给考生传授应试的“宝典”与“秘籍”?难道他们不知道那些不惜打出“自招保过班”的诱人旗号来欺蒙考生及家长的培训机构其实就是一个个以骗钱为最终目的的赤裸裸的大骗子? “突击式培训”收效微 有悖教育培训的初衷 众多教育机构推出的自主招生“突击式培训”其实是趁火打劫,有悖教育培训的初衷。据北京大学的招生负责人介绍,北大有自己的人才选拔理念、方法及评价标准,并且有一套严格规范的考核程序,北大从未组织过任何形式的自主招生培训,也禁止招生相关人员在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相关授课。可见教育机构打出的“清华、北大教师授课”的幌子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果考生及家长确实掌握了哪位清华、北大的老师违反校规擅自授课揽财,也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布、向校方举报,让其原形毕露。 有悖自主招生初衷 对于考生来说,自主招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终结“一考定终身”所造成的应试教育之弊端,通过自主招生这种更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招生体制,对教育进行“去应试化”,引导考生全面多元地发展,而不是钻在题海中成为应试的“机器”。参加考前“突击式培训”,恰恰又陷进了应试教育套路,有悖自主招生初衷。 难供高校自主招生好苗子 既然是为“偏才怪才”提供更多的求学机会,高校所追求的是有潜质的人才。人才,往往是天分和积累的双重结果。单纯靠一两天高价培训,可能获得的只是一种照本宣科式的人才外表,却很难与高校所期望的人才内核相匹配。 从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情况就可见一斑。如北大今年重点向三类人才倾斜,一是,研究创作类,二是,突出才能类,三是,学科奥赛类。其他的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形式更加灵活。如通过夏令营、体验营等方式对参加自主招考的学生进行考评。从相关的要求来看,不管是哪一种考评机制,高校对考生素质的要求,都很难通过临阵磨枪的所谓培训来提高的。 切勿盲目跟风,以平常心看待自主招生 作为考生,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主招生,对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能力素质要有充分的自信,在面对招生老师时有礼有节、镇定自若,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不要幻想一天的“突击式培训”就可以让你大彻大悟,轻松过关,这无异于“临时抱佛脚”,浪费的却是父母的“血汗钱”。很多上完培训课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最直观的感受是考试还得靠自己的临场发挥,“突击式培训”其实没啥效果。 对于考生家长来说,不能带着孩子“病急乱投医”,盲目跟风,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浪费了钱财,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的实力,鼓励他们充满自信从容应考。 (据光明网、荆楚网、红网等综合) |
关键词:自主招生,培训费,突击式集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