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破除观念壁垒 取消敬老卡体现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6-28 08:21:2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后,该市不再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的使用期截止到6月25日。从6月26日起,原持有敬老卡的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都需买票或投币上车。取而代之的则是真金白银的补贴,年龄门槛也从70周岁降至65周岁。根据新的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五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这一综合津贴制度已经从今年5月1号起实行。老年人今后可以通过购买“保通卡”,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和节假日全天免费乘坐上海市除行驶高速公路线路、机场线、旅游线及磁浮线外的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

  取消敬老卡,善莫大焉

  有助摆脱老年人被敬之“老”的尴尬

  60岁,刚刚从岗位上退休下来,其实人并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绝大多数仍然生龙活虎甚至仍然是各个岗位上的在岗人员,为社会为子女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天天乘坐公交车,天天“老人”“老年”地被敬称,是不是有点儿不尴不尬?即便是后来觉得有所不妥而进步到“敬老卡”,不还有个比老年更老的被敬之“老”在里面吗?

  换言之,敬老卡本身就包含了对老年人的尊敬、福利、反哺之意,既是好意,又何不改变一种方式与称谓,对老年人加以“暗补”呢?

  上海已实施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规定,65-69岁老人每月获75元;70-79岁老人每月150元。笔者以为,对老年人加以补贴,关键善举不在于分别年龄区别对待,而在于老年人不再使用“敬老”卡,而是换成了货币形式的实物津贴。这就既实现了对老年人的经济补贴,又照顾到了老年人的被动尴尬——一群无论面相还是体魄都未到老境之老年人群体,绝不愿意在乘坐公交车时被动地被他人尊称为“老人”“老年人”,因为这恰恰是一个依年龄硬划的杠杠,而非真正的尊称。让老年人摆脱这种被敬之“老”尴尬,岂非善莫大焉?

  体现敬老形式的创新

  乍一看,上海取消才年人免费交通制度以为是“坑老”,一直以来享受的“福利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不然,是被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所取代,也就是说,老年人利益并未受损,只是形式的改变。为何用得好好的敬老卡就“寿终”了呢?笔者以为,起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不能因为敬老卡“卡”住老年群体综合权益的提升,或者讲,敬老不能被“卡”,需要不断创新载体与形式;其二,正视老年人与青年人公共交通之争的现实,综合津贴制度可以发挥杠杆作用,起到出行高峰调节的功效。

  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观念

  新敬老卡包括了“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及“高龄老人营养补贴”这两项补贴,统筹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扩大了敬老卡的使用范围,且用银行卡做载体,不仅能乘车,还能用于购物、生活消费支出。新敬老卡将使用权赋予了老年人,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支配卡内的津贴费用,不必拘泥于免费乘车。这就让之前趴在卡里“睡觉”的惠民补贴可以实实在在地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观念。

  敬老卡变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避免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冲突

  老龄社会里,在一些相对稀缺的资源分配上,客观存在着老年人与青年人争夺与博弈的问题,比如,就业岗位、公共交通等。博弈不可怕,就怕博弈零和化。眼下,上下班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呈现出零和博弈状态,一定程度上,让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加深、误会加重。这一点,从“老人变坏”与“坏人变老”的表达中可见一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出现过“老人给年轻人让座”——2009年2月10日上午,西安一名62岁的老人,拎着两大包菜坐公交,本来坐得好好的,却执意给身旁素不相识的不断打着哈欠的年轻小伙子让座。老人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他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做老人的也该体贴一下年轻人。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诠释了“尊老爱幼”新内涵。还有老年人作出承诺:“我们能自觉做到:上下班高峰期不和年轻人争公交车。年轻人上班、上学是不允许迟到的,我们晚几分钟无所谓。在公交车里不和年轻人抢座位。他们上班上学很辛苦,应该在车上打个盹儿、喘口气儿,放松一下。”

  上海敬老卡的变迁,让我们思索制度的“平衡与博弈”。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尽量避免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有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光靠青年人的敬老自觉,或靠老年人的爱幼自觉,应该都不够可靠,有的时候甚至会加强彼此的道德愧疚感、委屈感、无辜感。如果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做到“平衡与博弈”,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将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用爱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上海这一招,是用更加“敬老”的方式,同时达到了“爱幼”的效果,它本意是用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而不是用来为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冲突而“劝架”的。这一点,还在青年或者壮年的人们,应该体悟这项政策的良苦用心。

  这几年发生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让座”的矛盾冲突,是中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老龄化程度的急速提升的碰撞产物。因此,一定意义上,它既不表示整个社会都在“道德滑坡”,更不能从中验证出“坏人变老了”,而是我们解决社会矛盾,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上海新政,是升级版的敬老新政。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市开始实施“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之初,巴士集团所属路线老年人免费乘车占比为5.7%,以后逐年增加,去年提升至10.6%,日均老年人免费乘车约为41.26万人次。它表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愿意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在同步提升,而“上班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压力在加大。前者是好事,后者是麻烦事。

  既把麻烦事解决了,又要把好事做好了,这是现实的矛盾通过不矛盾的方式去解构的一个执政样板。社会为之叫好的,应该是执政理念中充满的爱意,而不是简单快意的解仇功利。该让座的时候还是应该让座,该体谅的时候还是应该体谅。用爱的方式,而不是用恨的方式去解决拥挤问题、让座问题,需要整个社会都持一颗宽容的爱心。

  停用“敬老卡”思路值得借鉴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壮大之人性之脉。然而,敬老爱老民族传统也应当与时俱进,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将交通补贴以货币形式孝敬给老人,至少可以令行动不便的家居老人受益,而如此善举,还可能缓解日常交通压力。因此说,取消敬老卡,善莫大焉。各地不妨学习上海的人性敬老之举,并将这样的善举推而广之。

  其实,不仅上海市存在敬老卡变“鸡肋”的情况,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这些问题,社会舆论对此颇有非议。上海市的新政,给相关地方提供了一个改进自己工作的角度,如何真正地、更好地为民谋利,是所有地方政府行使职权永不过时的主题。

  (据中国网、检察日报、钱江晚报、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敬老卡,创新,补贴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